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萌 《理论界》2012,(12):128-130
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研究的框架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运用质性调查研究方法,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对当下东北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传统的、新创的民俗载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整理、归类和描述;二是研究东北各少数民族新创民俗载体产生的共性背景、共性动机、共性条件,以及共性的规模设计、共性功能,寻绎和揭示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创新的规律;三是设计一定的分析指标体系,对东北少数民族新创民俗载体进行指标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放置于数学模型中,进行测评,推测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创新发展趋势;四是利用研究成果针对东北某一少数民族或某一民族地区的民俗载体创新工作提出资政性建议与发展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2.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 ,立法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民俗的尊重和尊崇我们做的并不好。许多法律、法规不能尊重民俗 ,反映和确认民俗 ,甚至与人民的传统习俗相悖。本文在对民俗和民俗权利进行语义分析,理论来源追溯的基础上,指出了其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风俗的形成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俗,一是官俗。官俗与民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风俗大观。和民俗一样,官俗也有传承本能,一旦约定俗成,则轻易不能改变;其异变古今差别较大,且直接影响民俗的发展变化。在衣食住行用、婚嫁丧葬及礼节等方面,其复杂性不亚于民俗,且时代特性要比民俗鲜明。官与民自古以来就有严格区别,故民俗来自底层社会,而官俗则是上层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6.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特色,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土族人民历史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土族民间音乐以其重要地位存在于民俗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窥探土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音乐。  相似文献   

9.
宋希芝 《兰州学刊》2012,(11):59-66
《聊斋志异》中反映沂蒙民俗的作品有34篇。蒲松龄能够成功采撷沂蒙民俗是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民风民俗,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与作者在沂水生活时写作素材的搜集渠道有关。从民俗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来看:一方面《聊斋志异》从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沂蒙民俗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沂蒙民俗素材进入《聊斋志异》,使作品更具沂蒙地域色彩,厚重了作品的内涵,拓宽了知识面,充实了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使作品达到了"风俗史"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民俗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 ,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因素 ,存在着不同作用的成分。经济发展对蒙古族习俗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使其处于不可避免的变迁之中。蒙古族民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对蒙古族传统民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民俗的变迁明显加速 ,使当代蒙古族民俗的变迁呈现出灿烂动人的状况。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蒙古族民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水文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作为方法论资源和哲学基础多次为民俗学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出发,结合民俗意向性结构特征,将民俗意识、民俗场域、俗民个体、民俗事象作为民俗四要素进行现象学还原,以本质直观观照民俗四要素,以对民俗四要素进行先验还原为旨归,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四要素进行新的现象学界定,这对深入认识民俗的结构特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湖南花鼓戏是湖湘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者对前者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劳动民俗,二是婚丧嫁娶民俗,三是巫术民俗,四是节日民俗。  相似文献   

14.
民俗生活极富诱惑力,人们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一般不会刻意拒绝民俗生活.人们在民俗生活中尽享生活轻松、快乐和幸福.在实施民俗的过程中,人们的目标、情感和态度一致,相互协调、配合和理解.但每个人并不会在民俗对话、交际中消融自己内在的独立性,亦即个性,相反,作为参与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活动、情感指向和情感寄托.民俗本身具有无穷的生活魅力,需要不同侧面加以阐释.文章仅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为导引,试图回答这样一个并非简单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乐意过民俗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武侠会党小说在现代通俗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选取了江湖、会党、侠义几个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会党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民俗学内涵.江湖是武侠会党小说中充满诗意与文化内蕴的民俗意象;会党是存在于民间社会的民俗组织,对其内幕的揭秘发扬了小说的陌生化文学效果;侠义是精神民俗,是武侠会党小说流行于世俗文化生活的精神依托.武侠会党小说中的民俗内涵,对于小说的文学性、文化性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 ,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 ;春节民俗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人转流行的东北地区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在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本文对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调查、描述、分析和研究,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称谓习俗等。这些民俗事象纷繁复杂,真实地再现"原滋原味"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云安 《兰州学刊》2009,(Z1):188-190
丁玲文学作品的口承民俗叙事是逐渐累积生成的。早期只是无意识的、浅尝即止的都市方言采撷;转型期的则为湖湘口承民俗援引,这拉开了民俗叙事的序幕;"回家"后作品,则是自觉地将轻快雄壮的陕甘口承民俗予以集结。这种动态生成,对口承民俗的教育功能体认是其表层原因,而对民间的发现、体认则是其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9.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民俗艺术虽剥离自民俗学,然其与民俗学千丝万缕的历史关联使其从未脱离对于乡土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民俗艺术广泛且深入地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民俗艺术的乡土本位的确立主要源自于社会环境、文化心态和地域分布三个方面的影响,而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民俗艺术存在空间发生改变,民俗艺术从乡土走向城市,其乡土文化气息与特色逐渐向城市文化渗透,民俗艺术的这种转变造成了其传播语境的由乡土本位向消费语境的转换。在语境转换过程中的民俗艺术的传播场域中,呈现出了三个基本的空间维度:精神性维度、社会行为维度和信息技术维度,这三个维度自有特点又相互勾连,在民俗艺术传播的时间坐标中呈现出它们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