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2.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其名著《金锁记》中 ,以独特的视角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一个因失落了爱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作家以一个女性真实的体验和人生感悟 ,展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辛酸而又不无美感地反映着生命的本来面目。《金锁记》警示人们 :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普遍认为资本是丑恶的,人们对于资本的认识几乎都是建立在资本丑恶、资本家人性丑恶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资本和资本家都当作丑恶的东西来批判,其实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犯了一个错误,把普遍的伦理当作市场经济伦理,把部分资本家的丑恶当作所有资本家的人性.马克思说过: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资本家的本性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前一句话用来形容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后一句话用来形容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这两句话也经常被我们所引用来表达社会主义的优越,但也经常造成一个认识误区,这就是,资本主义治下的一切东西,包括市场经济,都不值得社会主义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1"蝇王"就是"苍蝇之王",在《圣经》中被当做"万恶之首",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以此命名是想揭露人性的"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小说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由于核战争的爆发,一群男孩子搭载一架飞机自住所地向南撤离。在飞行途中,飞机被意外击落,机舱降落在一座杳无人迹、风景如画的荒岛上。刚上岛的时候,孩子们穿戴得很整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人在荒诞、丑恶、冷酷的现实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虑、不安、彷徨与痛苦。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追求“完美自由”的存在主义者、查尔斯——追求“完美爱情”的浪漫主义者、蒂娜——追求“完美婚姻”的现实主义者的性格评说,我们可以感觉到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有机结合,品味出在丑恶冷酷的现实中人性的挣扎,以及作者对自由和完美的追求和渴望。  相似文献   

7.
佘丹清 《兰州学刊》2010,(10):143-145
色情,常被人们固有的观念严厉指斥,长期被顽固地划分为肉欲性与黄色意念的性泛滥。其实,理性的角度来说,色情包孕了美感和丑恶两部分,是对人性的一种全面性的展示。沈从文的小说常关涉性爱,也即色情。对此,文坛一直持有两种对立态度,这就使认读沈从文的小说出现审美对抗。那么,沈从文在小说中表述色情,动机何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人性,产生人与精神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人生存的创造性在中世纪被降到了最低点的话 ,那么在文艺复兴时期恰恰相反 ,被抬到了最高点 ,而“巴尔扎克时代”的人则是人性与狼性同在的人。尽管作家们揭露和批判现实的丑恶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人的期望。他们同蔑视人、侮辱人、摧残人的各种社会势力进行斗争 ,继续高唱人性价值与人格尊严的赞歌 ;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试图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与创造摆脱变成虫的命运 ,重新成为“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阿伦·布洛克认为 ,1 9世纪小说在人文主义传统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用同样的方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家庭之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告密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告密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丑恶,它集中体现了政治运作与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中国古代告密成风,不仅其延绵和发达为东西方其他国家难以企及,而且,以告密为内核,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告密,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衍生物,君主专制政体始终以制度化的手段支撑和鼓励它的扩张,以此进行思想箝制、文化专制与对社会生活的严密控制。告密文化在中国的泛滥,造成了无以数计的被诬枉的冤案,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形成畏惧、防范、谨慎的心态特点,同时刺激了人性的异化,形成告密风气,对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中国,“告…  相似文献   

10.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明 《学术论坛》2006,(5):152-155
人性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审美观照和价值观照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的生命之谜。一个作家如果人性问题意识缺位,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深度的表达和恒久的魅力。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之一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小说,表达了现代人无处逃遁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文章通过考察爱伦·坡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对人性主题的深入而别具匠心的开掘,透视其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爱伦·坡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国电视剧《人鱼小姐》讲述了发生在现代人身边的故事,诉说了“人性”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论文通过分析作品对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揭示,“显善昭恶”、“抑恶扬善”,探索韩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并试图通过分析作品对善良人性的讴歌,对人性丑恶的鞭挞;对主人公与苦难抗争精神的叙写,对人间真情的渲染,以及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倡导等,展现带有浓厚儒家思想烙印的东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想意识相融合的当代韩国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人生的诡谲与阴冷 ,平静地展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辛酸而又不无美感地反映着生命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他的小说是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顶峰。他的代表作品《汤姆·琼斯》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部巨著,被很多文学评论家当做小说创作的典范。这部小说在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小说的结构、写作技巧及小说语言等方面都为其他作家树立了榜样。《汤姆·琼斯》主题明确、思想性强,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虚伪和贪婪,无情地抨击了政法界的腐败现象,并探讨了人性和道德伦理问题,及自然和文明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揭露抨击社会丑恶的同时也描写了很多美好的事物,既激起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愤恨,又鼓励人们去追求真善美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丑的东西被文艺家通过独特的构思、精心的描绘,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后,使观赏者便由表及里地逐步认识它所要表现的本质。人们在这艺术形象的感染下,或进一步透析了丑恶的渊薮,或终于认清了表里迥异的复杂人物,从而丰富了理性知识。那么,能否由此便可说,这就是生活丑转化为形象美了呢?我们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看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他的性爱观中倾注了深沉的道德理想,他视美好的性爱为改造现实社会中自私、丑恶之人性及其政治的有效方式.沈从文的性爱观受到地域文化、宗教文学、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多重影响,这些融合成为沈从文性爱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买买提明·吾守尔的众多小说中,《芦花公鸡》可谓较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在这篇情节荒诞戏谑的维吾尔式黑色幽默小说中,作者通过一只独特的芦花鸡,着力挖掘了现实社会金钱腐蚀下的人性丑恶及道德沦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作品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作者希望以批评的形态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汪娟 《社会科学家》2012,(2):129-132
"底层文学"自创作始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在众声喧哗下的"底层文学"的探讨中,关于如何界定"底层文学"、底层的表述身份问题成为其焦点问题。对底层文学进行症候式的分析,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不容忽视。第一,文学是有精神和灵魂的,而底层文学恰恰普遍存在一种缺失的文学精神价值,缺乏对正面精神价值的弘扬;第二,底层文学中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是缺席的,作家应当反映现实却又在精神层面上超越现实,不但能由现实达到揭露批判底层生活的缺陷和丑恶,而且能用审美理想观照和超越这种缺陷和丑恶,使读者达到反思和升华的境界。"底层"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引导底层这个群体还坚信人性的终极关怀和真善美的生活境界,底层文学才能焕发出极其强大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8.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优秀之作,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土司的“傻子”儿子的传奇经历,通过“傻子”的眼光来观察和认识这个土司世界的奇异和奥秘,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土司制度下人性的丑恶、宗教的虚伪以及命运所赋予人们的种种痛苦与不幸,刻画了那个靠近东方的藏族部落的末代土司及其家族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土司制度下的权力以及在这种权力制约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当罪犯成为永恒的主角,侦探小说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叫做"人性"的母题。反对罪恶而又无法根除罪恶,无法选择的人心又正在重新被选择。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她的小说作不说之说。最终,她以自己作品中最后一个罪犯波洛的死亡表达了一生的思考:生命是一场美好与丑恶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生命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死亡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20.
潘道正 《兰州学刊》2009,(5):172-175
波德莱尔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从中发掘出特殊的美。丑恶的现象从进入诗歌到成为审丑对象有其必然性。追求唯美必然排斥道德目的,丑恶的现象得以冠冕堂皇地进入艺术;现实本质上的丑恶及其发现,强化了艺术表现丑恶的合法性;而通过象征则从“恶”中升华出了关的“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