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晓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
清末民初的新剧转型可从《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中窥豹一斑.在演剧实践繁荣、翻译剧本匮乏的时代里,《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一枝独秀.译剧在题材、艺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特点,译者们对剧本文学性和戏剧言语的重视、对戏剧理论的自发探讨,以及翻译新剧呈现出的小说戏剧同构、著译混淆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戏剧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上刊登了梁启超与包天笑的同名短篇小说<世界末日记>.勿庸置疑,它们都是传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的科学小说.然而,新世纪伊始,"世界末日"的登场似乎有违时代潮流之嫌.通过对英文原作、日译本、中译本、中文创作版的异同比较,从清末的"科学"与"科学小说"、"世界末日"与"世纪末思潮"、中国关于"世纪末思潮"的接受等方面进行探讨,不难发现<世界末日记>中看似矛盾的"科学"和"世界末日"、"世纪末",实际上蕴含了从旧传统向新社会蜕变的深刻意味. 相似文献
3.
行政现代化建设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义利观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构建现代行政价值观,离不开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性继承。先秦诸子提出了几种代表性的义利观,研究其现代价值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兵家孙子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当代人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应积极阐释传统文化,为行政价值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年,新闻自由思想传入我国。正在寻觅救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们从此理念中获得了极大的振奋和热情,不仅将新闻自由的思想广为传播,还通过办报身体力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具有了报人的身份。然而,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社会条件迥异的清末,新闻自由理念很难在短期内落地生根。理想化地将其付诸实践,必定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文苑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52-53,56
中国高校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局限于词语和句子的简单语义转换,或者仅仅讲授一些翻译手段,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路高屋建瓴地来指导翻译教学.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共同提出了关联理论.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围城>暗喻的英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在翻译暗喻的时候如何达到最佳关联,使原语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符合,从而提高特定语境下的交际效果,期望对翻译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中央电视台传播价值观的历时态演进和共时态特征做些梳理,我们进行了学术考察。对于历时态演进我们划分了这样四个时期“省悟拓展期”、“反思厘定期”、“调适推进期”、“提升强化期”,并互动考察了变化着的电视传播方式。对于共时态特征我们又对中央电视台传播价值观的“终极性传播价值观”与“工具性传播价值观”分别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在对“工具性传播价值观”的考察中,又以分层研究的方法,对中央电视台的“政治传播价值观”、“经济传播价值观”、“文化传播价值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8.
语言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观将导致不同的翻译观。在此拟以布迪厄的语言观为视角,区分翻译场域中的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从翻译流向、题材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强势语言在翻译中的操控现象,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客观中立的媒介,事实上,在言语交流中始终有难以辨认的权力支配关系潜在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前,关于青海地区法庭翻译实践调查研究还未全面展开。本文以我国法律对法庭审判活动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制度的规定为现实依据,重点考察了青海地区法庭翻译的庭审实践,分析讨论了我省少数民族法庭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翻译,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鲁迅的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伊春分院课题组 《大庆社会科学》2016,(1):70-73
从课题组对基层随机样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看,理解文字化、活动形式化、宣传表面化、方式雷同化、途径单一化、力量分散化、领域不均衡化、效果零碎化,还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重点探讨了从方式方法和途径方面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原则和措施,进一步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孟凡周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62-6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从创新价值观入手,使亿万农民形成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全新的现代化品质与内涵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调查显示,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之中的当代农村,保留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血地两缘、差序格局的传统乡村社会特征,农民价值观也呈现出游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多元化特征,如何整合传统资源的积极价值,塑造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价值观,推动广大农村由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文法律新名词多从日语翻译而来,且大多直接借用和制汉语的书写形式,其辗转形成的轨迹是西方法律词语的跨语际实践过程。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的法律辞书编纂之于现代汉语法律译名的形成及变迁的意义在于,作为时代语言的记录者,它们在内容上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法律辞书是法律译名在现代法学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证据或证明。研究近代史上法律辞书编纂、法律译名的中国化及新旧法律名词之间的冲突问题,对消解今日辞书中法律译名的不统一和失范问题,仍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词牌名的翻译——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流行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词牌名翻译主要有三种方式:译意法、零译法和音译法,尚存在译名不统一的问题。词牌译名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有利于中国古诗词的对外交流传播。研究发现音译加注的方法是词牌名翻译较为可取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翻译的历史转向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对西方的伊斯兰翻译史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历史转向以一己的观点对史实任意取合,夸大西方对伊斯兰翻译史中的权力维度,忽略非权力维度的分析和西阿的正常交流,以至于将西阿关系史化约为纯粹的殖民关系和冲突关系.西阿之间还有很多正面交流,翻译同样起到共谋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多维真实的文化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仉嘉粒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9-130
骈偶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结构修辞手段,如何在译文中尽量再现骈偶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在此分别从词、单句、复句的层面探讨骈偶的翻译,认为骈偶翻译应该在充分传达意义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其结构特色,但也可以根据英语的特点、意义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生动流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