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利普哈特的民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的民主理论是多数民主论,多数民主模式被视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主导性模式。古典的民主理论强调人民的统治,而在人民偏好不一致的情况下,多数民主被认为是最接近民主政治的民治原则的。西方许多民主国家的多数决选举制、两党制、议会制、内阁制等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依照多数民主模式来安排的。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利普哈特在对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了多数民主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提出了不同于多数民主模式的共识民主模式,比较分析了多数民主和共识民主在行政机关——政党政治和联邦制——单一制两种维度下的十个制度特征,并将其归结为两种主要差别:其一,多数民主模式是集中性的权力结构,共识民主模式是分享性的权力结构;其二,多数民主模式是排他性、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权力结构,共识民主模式是包容性、协商性和妥协性的权力结构。利普哈特还以统计分析实证研究为基础论证了共识民主在民主品质和政府绩效上优于多数民主。共识民主理论的提出是利普哈特对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西方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秘 《理论界》2009,(12):209-211
在新兴民主国家中,民主巩固仍是一个艰巨任务。在影响民主巩固的诸多因素中,政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国家政党体系的稳定程度较高,而分裂程度和极化程度较低,则有利于促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民主治理,从而有利于民主巩固。要形成有利于民主巩固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任何民主转型国家都必须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民主化战略,其中包括选举制度的设计、社会分化结构的调节、民主化过程的把握等。  相似文献   

3.
萨托利把选举制度看做是宪政的首要制度设计,他对迪韦尔热提出的选举制度是政党体制形成的制度性因素这一"定律"提出批评,认为比例代表制对政党数目增加只起了间接效应。萨托利根据负责任的政府和回应性的政府两个准则全面分析了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以及两轮投票制三种选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4.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共识主要包括基本价值的共识和程序的共识。基本价值共识体现价值理性,其作用在于确立民主政治的崇高地位;程序共识体现工具理性,其作用在于实现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并赋予按照民主程序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以合法性。现代民主社会政治共识的达成途径主要包括妥协让步、认同转型等。  相似文献   

5.
李普哈特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比较政治学家和民主理论家,由他提出的结盟民主理论和共识民主理论是当代民主理论中重要的民主理论流派,也是当代民主类型学中备受关注的民主类型。进入21世纪,中国学界开始关注李普哈特的结盟民主理论和共识民主理论。但是,比较中西方的研究现状,不论是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深度,中国学界对两种理论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民主观念把民主等同于多数人的统治,这种主张多数统治的民主理论在当代又被称为"多数主义民主"。英国式两党竞争、"胜者通吃"的决策模式和权力集中的政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就被视为多数主义民主"范式"的典型代表,备受西方学者的青睐。然而,随着当代民主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民主实践的发展,多数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不仅出现了矛盾还产生了脱节,引发了多数主义民主范式的危机;同时,把民主直接等同于多数统治被认为是错误的观念而且已经对民主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此,一种旨在改变传统民主理论学科中心的错误认识,主张终结多数主义民主范式的呼声逐渐成为当前政治学界尤其是民主理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民主就被等同于多数统治.威斯敏斯特多数主义民主被看作是现代民主的最佳模式.然而多数主义民主的"竞争-对抗"原则对少数的排斥不仅使威斯敏斯特民主日趋衰败,而且还使那些移植了该民主模式的新兴民主国家陷入分裂斗争与持续的混乱当中.民主化的"第三波"因多数主义民主的失败而陷于停滞.相反,那些以权力共享、协商合作为原则,以最大限度的政治共识为目标的民主制度不仅更有助于民主稳定和民主巩固,而且在民主品质和绩效方面都远远胜过多数主义民主.李普哈特把这种优质民主称为"共识民主",并指出用共识民主替代多数主义民主是21世纪民主的希望所在,而多数主义民主向共识民主的转变则预示着民主化"第四波"的开端.共识民主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不仅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创新型国家建设由技术、制度和观念三个基本层面构成,而制度层面可以相对区分为操作制度、战略制度和基本制度三个层次。制度选择是一个整体工程,不同的制度层次相互制约。但高层次的制度安排会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低层次的制度安排及其有效性。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需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体系,需要保证对内对外尽可能开放的制度和贯彻自由竞争的原则。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保障,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关系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制度选择是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为关键的环节,和谐竞争的制度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制度的民主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形式和手段,不仅是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构中,民主作为有效的管理形式和体制,是法治的基础和条件;法治作为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则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章士钊与戴季陶有关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论为主题,藉此探讨民国建立之初,知识分子对民主建设的认识。向来研究民初政治都把总统、内阁争议归究为对袁世凯的态度问题,即反袁者为克制袁世凯,故主张内阁制度,而支持袁世凯者则站在总统制一方。上述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亦因此忽略辛亥革命后中国有史以来初次实践民主的经验。由章士钊及戴季陶二人的争论观察,可以看出民初知识分子对民主满怀理想色彩:民主就是法治,法治就是宪法的制订,故总统制或内阁制的宪法模式便成为当时的争点,亦反映出19世纪西方流行之“形式民主”是辛亥时期民主的关注重点。至于民主制度与社会的关系或其社会实践过程为何,则完全不在两人讨论之列。有关宪法的浪漫想法,直到曹锟当选总统后,各界对共和制度再不抱任何希望,民初的民主争议才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1.
协合民主是比较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模式,它根据多元社会的结构性特点设计政府机制,将具有分裂政治文化特征的民主制转变为稳定的民主制.协合民主由大联盟、相互否决、比例制和局部自治四项原则构成,提供了批判多数民主的制度模型.基于社会结构和行为过程研究的融合,协合民主模式申明了制度选择对权力分配和政治稳定的重大影响.根据协合民主的逻辑,具有多元社会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应规范政治竞争的范围和强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俞宪忠 《江海学刊》2012,(4):97-103,238
全球化浪潮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制度竞争,对发展中国家的转轨发展而言,制度现代化具有基础意义和首要价值,其核心要旨则是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公民自由需要政治民主的制度保证,而政治民主则必须内含公民自由的核心内容。公民自由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发展效率,而政治民主则可以保障机会均等并实现社会公平。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能够在民本主义的制度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达成发展质态的高效均衡,从而能够造就全方位发展的长效繁荣。  相似文献   

1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先于人民民主而建立,并作为人民民主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资源而存在,人民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些具体借鉴;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有限,而党内民主的实践性及其对人民民主的示范作用则更为突出;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民主的探索对党内民主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逐步成为共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根本上还需要以党内民主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人民民主的发展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党内民主的发展受制于人民民主发展的整体进程.党内民主只有通过完善选举、考核、监督等配套制度建设,才能在与人民民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依托于新古典经济学教条所达成的以迅速实现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已经在转轨国家现实的转轨进程面前逐渐丧失了解释能力,这推动了“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本文详尽解析了“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扬弃,分析了“后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学内涵与学术价值。本文认为,“后华盛顿共识”对制度演进内在逻辑与制度建设重要性的强调、对政府角色的重新估价以及对经济转轨路径选择多元性的分析,是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国外工业民主模式与我国职工参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民主的有关理伦,并依据对德国劳资共同决定模式、美国股东单一决定模式的分析,认为职工民主参与制度的选择一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效率和产权原则。文章通过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劳动主权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分析了我国职工代表大会的“虚化”现象,并且按照职工民主参与形式选择的原则要求,提出了职工持股参与制度是解决这一矛盾和现象的主要途径,同时它也是我国实现职工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与政党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尽管目前其实际运行的经验还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协商民主关怀的核心是立法和决策达成的形式,而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是立法和决策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协商民主情境下必然涉及政党和政党制度,现有的政党制度虽然不能按照协商民主的路径行进,但是无论是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政党制度,都能够从协商民主的理念中获得知识资源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之路,既面临如何有机嵌入既有国家制度体系的问题,也面临如何与既有制度体系的整合与重构问题,成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因应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在科学构建协商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循着政策→法规→法律→宪法的路径,逐步将协商民主融入国家各项制度体系,并进行制度化整合,旨在实现协商民主制度与既有制度体系的有序融合和改革重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全方位民主。全方位民主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并且只有在无产阶级统治下才具备实现的可能。西方国家以竞争性选举为中心的政治民主只是一种有限的、狭隘的民主。全方位民主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全领域和全过程的特征,是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民主内生于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文化之中,而非简单的舶来品。一方面,全方位民主来源于人民政治,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全方位民主又是实现人民政治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全方位民主的价值来自于人民政治,同时它又是人民政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赋予了以“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这一古老话题为内涵的民主理想以真正生命 ,使其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但是 ,我国的民主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因此 ,探索一条代价小、符合国情的民主建设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民主建设必须 :从实际出发 ,采取相应的步骤 ;坚持逐步积累和配套发展 ,不能企图一步到位 ;与法治建设结合起来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坚持以党内民主促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