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质与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本质就是立足中国传统、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精神。只有立足中国传统、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其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得到广泛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约束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历史发展维度上的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社会现实维度上的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和时代超越维度上的追求和谐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质与基本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体现出工具理性特征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 ,体现出价值理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努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价值观紧密融合 ,这是文化现代化从而达到社会总体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精神富有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富有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所呈现出来的在精神方面的意愿与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创造精神财富,获得精神满足与享受.精神富有包含个人、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精神富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富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联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是精神富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精神富有建设的奋斗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富有建设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精神富有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富有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协调有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伶 《兰州学刊》2009,(7):148-150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有关调查研究工作;高校领导的领导者、教育者要先学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充实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特色;要注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5.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可从四大现实进路出发:教育宣传、社会示范、基地普及、制度保障.这四种路径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知行合一"的进程出发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观的全球化与价值观的民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等三大关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大庆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紧密契合.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发挥大庆精神时代价值,激发大庆精神文化力和创造力,使大庆精神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实践表明,大庆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弘扬大庆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发展轴是指社会发展系统中各要素运行所围绕的中轴,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动力,反映着发展目标系统内部的趋中性关系,各种发展要素将围绕和趋向这一中心发生运动。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中都遇到重塑民族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不屈不挠和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在重塑民族精神时,应特别注意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合起来,从经济价值观、效率价值观、时间价值观、信息价值观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塑造某种形象供人们模仿,使人们象教科书上描写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那样行事,社会就会因此而现代化了。在当前,中国国民心态的失衡和失范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这个问题已对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深层次的制约。这便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寻找、乃至建立一个良性的人格发展中轴,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现代化转型中实现社会整体的平稳过渡和进步。 一、过渡型社会中发展轴的失落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精神不仅是现代化建设本身所包括着的内容,而且体现和决定着一个民族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传统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还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的时代精神具有世界意义。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中心要素和重要特征 ,也是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的现代化有赖于中国人的现代化 ,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诸多理性缺失阻碍了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必然要发生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中国志愿精神的培育受着特定环境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都是影响志愿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是根本,政治环境是保障,文化环境是动力。当前,优化中国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利用各项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志愿精神培育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之中,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及文化建设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事实上外化为一种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性整合,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前发展。 〖HTH〗关键词:〖HTK〗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结合的中国式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前提性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方向性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性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条件来看,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是时空载体,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与行动引领是方向动力,民族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想源泉。为更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全面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持反思总结与革命创新的精神动力,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引、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伟大而生动的实践深刻揭示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独特的优势。从根本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扬人民主体的价值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要求来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党的战略谋划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独特优势,关键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通过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作用于每个个体。在我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弘扬爱国主义既要传承历史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要坚持弘扬爱国主义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与坚持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与推进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意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形成的复合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集新技术手段和新信息场于一体,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互模式和思维定式。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基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体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以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关系和相互转化,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由宏观向微观、理论向实践的交叉渗透和交互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的数字化生存,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意义在场"的符号化呈现与新信息场"虚拟与实在相结合"的赛博空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基因、精神内涵、气节风貌的数字化表达,促进传播与践行的共识凝聚和物态化转换。  相似文献   

1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的精神力量,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任务,发展科学精神、加强社会风气建设、继承传统文化,建设这会主义新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推动力量.现在,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增进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心同德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致共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民族凝聚力提供精神支撑,而社会和谐可以为全面提升民族凝聚力提供可靠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强不息"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它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和伦理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的时代内涵是:古代自强不息,侧重于个体的自强修养;近现代自强不息,侧重于民族自强和国家自强;当代自强不息,即是全体国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品格体现为刚健品德、仁爱美德、独立人格意志、宽容和谐精神及积极进取精神。弘扬儒家自强不息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德性主体基础;要不断增强德性主体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