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简是清代广东著名的诗人、画家,与冯敏昌、张锦芳、吕坚并称为“岭南四家”.黎简诗歌“锤凿锻炼,自成一家”[3]卷44,为海内外推崇.黎简对佛禅思想多有吸收,具有虔诚慈悲的居士情怀,并在佛法修习过程中形成了圆融通达的人生态度.黎简将佛禅思想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来,追求登岸舍筏之境,提倡自造生新,追求情真意切.因此,其诗歌在孤峭幽深之外,亦呈现出清新平和、微妙精深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潘霞 《理论界》2012,(2):116-117
黎简是清代广东著名的诗人,与冯敏昌、张锦芳、吕坚并称为"岭南四家"。他终生不仕,但诗名远播中原,海内名士多奇其才,并以不获一见为恨。黎简诗名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文藻等众多师友的推荐、盛誉。目前学术界对黎简生平的若干问题尚无定论,本文主要从诗歌文本角度,辨析黎简与李文藻相识时间,并分析其对黎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有关他的生卒年,在解放后出版的书刊中有三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一七四八(乾隆十三年)——一七九九年(嘉庆四年),年五十二。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624页),新《辞海》“黎简”条即用其说。一种是一七四七(乾隆十二年)——?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79年重印本,第四册,297页),对卒年取存疑态度。还有一种是一七四七——一七九九年,年五十三。见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354页、415页)及商承祚、黄华《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上册22页)。按,第三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叶的岭南诗人黎简为百姓写诗,其田园诗充分表现出"乾嘉盛世"中百姓的悲惨境遇、官府的残暴腐败,使以表现恬静生活为主的田园诗呈现出新的风貌.造成这种特色的原因是其生活状况所致.  相似文献   

5.
张琼 《北方论丛》2005,(6):23-26
对于岭南文人黎简的<芙蓉亭乐府>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三种看法,而以苏文擢先生的26岁说最为权威.通过综合考察黎简的经历及其诗歌创作,得出<芙蓉亭乐府>当写于黎简20岁时的结论,从而加深对黎简的认识,借此修正苏文擢先生所著<黎简先生年谱>之纰误.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诗歌的综论。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价值论,主要从近代社会剧变对诗歌的期待和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终端的矛盾中确认近代诗歌的价值。第二部分为流派论,在检讨历来划分近代诗派的基础上,将近代诗歌分为一重前瞻,一重后顾的两大潮流。第三部分为特征论。先从创作思想、审美意象、体裁和语言方向说明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连结,再从诗风转变、题材拓展、语言增新、绝句见重、诗乐结合五点说明近代诗歌有别于古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通篇所论均有道他人所未道之见识  相似文献   

7.
审美吟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东岳论丛》2003,24(2):138-140
从审美的观点来看 ,可以说默读诗歌 ,那诗歌还是躺着的 ;而朗诵诗歌 ,那诗歌才活起来 ,变成行走的诗歌 ,这样的诗歌才产生审美效应。通过吟诵进行创作 ,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说是它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 ,吟诵是构成审美创作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吟诵可激发诗情 ,吟诵又可诱发想象 ,吟诵有利于检验和锤炼诗歌 ,吟诵还有助于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8.
柯卓英 《社会科学论坛》2010,(5):129-132,138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唐代诗歌在当时的传播进行剖析,认为唐代诗歌传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唐代诗歌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素,以及诗歌的传达、接受和反馈三个重要环节的动态系统在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在这三个环节的流动中,诗人的声名才得以广播,诗歌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复义是狄金森诗歌中主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狄金森诗歌中的复义主要包括词汇、修饰性短语和整首诗等。狄金森诗歌中的复义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复义使狄金森的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产生了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狄金森诗歌中的复义是构成狄金森之谜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她诗歌的多重性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0.
唐人小说文本中承载大量诗歌的现象,可称为小说对诗歌的接受。唐人小说接受诗歌主要有三种方式:小说作者或人物创作诗歌、引用其他人的诗歌进入小说、描写同一对象的小说与诗歌相互搭配。这三种方式的特征及作用相异,但它们共同印证了唐人小说与诗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小说(也包括诗歌)的创作、流传以及不同文体的融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与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诗歌在观念、形式、技巧方面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台湾诗歌自光复以来经历了"战斗诗歌"、现代诗、乡土现实主义和多元化时期几个阶段,在诗歌观念与艺术上几经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也都首先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可以说,台湾当代诗歌史就是在诗歌语言方面不断实验探索的历史。从语言出发应当能够窥见台湾当代诗歌演变的主要秘密。  相似文献   

12.
“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的形成,是国家与社会全面转型的结果。建国后,国家控制了诗歌生产者生存方式、诗歌生产传播方式、诗歌写作内容形式,但是诗歌在非国家空间一直存在并发展着,形成了与国家共生互补的态势。造成诗歌非国家空间形成的动因是:诗歌功能向文本本体转移;诗人角色向个体本位归位;诗歌报刊向经济本位靠拢。  相似文献   

13.
罗海燕 《理论界》2014,(7):155-157
微时代诗歌写作呈现喷涌态势。较之传统诉诸纸媒的诗歌,微诗歌具有写作自由随意、即时、高度个人化、生活与审美混同等新特征。而在其兴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平庸、浮躁、粗鄙之作泛滥等。针对此,可采取如下策略以寻求突破,即坚持诗歌本位,立足微写作立场,加强微诗歌理论研究等。只有通过诗人与批评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微诗歌从由量的膨胀转向质的提升,进而实现其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14.
后中国诗歌会诗人群是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左翼诗歌运动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继起和发展,经历了聚合、兴盛、转移和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解放意识是他们诗歌的思想特质、价值取向原则与审美意识的灵魂。他们紧紧抓住诗歌大众化这一核心问题,推进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其大众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旧形式利用、方言诗创作和开展朗诵诗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忧患意识。杜甫在其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诗人难以比肩的。本文探讨了杜甫诗歌忧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杜甫诗歌忧患意识的自身特点与一般品性。  相似文献   

16.
肖徐彧 《兰州学刊》2010,(4):145-147
沃伦早期接受了T.S.艾略特和新批评派诗学观念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重视诗歌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的特征,他认为诗歌具有诊断现代痼疾的社会功能。由于受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诗歌创作潮流和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的影响,他后期诗歌观念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强调主观性,强调自我表现,认为诗歌具有对社会的治疗功能,诗歌观念发生转型后的沃伦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姬学友 《殷都学刊》2013,34(1):88-93
本文从中国新诗的当代语境和本质特征入手,结合文本细读,具体阐释了诗人王学忠坚执的诗歌理想和诗歌精神,并通过对“平民”、“底层”等概念的独到辨析,彰显了王学忠诗歌情感和诗歌价值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9.
沃伦早期接受了T.S.艾略特和新批评派诗学观念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重视诗歌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的特征,他认为诗歌具有诊断现代痼疾的社会功能。由于受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诗歌创作潮流和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的影响,他后期诗歌观念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强调主观性,强调自我表现,认为诗歌具有对社会的治疗功能,诗歌观念发生转型后的沃伦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张连举 《河北学刊》2005,25(3):174-178
盛唐诗歌以其健康向上的风采、雄浑宽远的境界、恢宏豪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雄浑豪放的盛唐气象, 鸣奏着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应该说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盛唐气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