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年经历对萧红一生创作影响非常深刻,无论是对乡愁的书写,对"家"的渴望,还是对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独特思考,都充分体现出童年创伤性体验对她内心情感世界的深深触动,从而也导致她最后与左翼文学的关系日渐疏离,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生存压力艰难地返回童年的栖息地,使精神回归故土,创作出属于萧红的文学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极具美学价值并且经得住漫长历史的考验.本文以W·伊瑟尔的"空白理论"重新解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旨在阐释作者在情节、形象以及意蕴上的空白书写,揭示读者在阅读中将文本编织的不连贯的图式化片段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图式结构,从而建构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萧红创作倾向中的"寂寞"与她的人生境界相关。寂寞也是一种痛楚,萧红的创作就是对自己这种类似于"病"的痛楚的书写。"问诊"是着眼于对萧红所患之"病"的认识;当作者把自己的"患病"感觉倾诉出来,也相当于是情感"疗伤"。  相似文献   

4.
崔璨  陈国恩 《江淮论坛》2014,(6):183-187
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是个另类的存在.她的创作在现象与成就上均与一般左翼文学呈现出程度上的契合与疏离,她偏向私人化、体验性的笔触与视角展现出迥异于左翼文学的独特风貌,也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学品格.本文从萧红的身世经历与文学生涯两条路径出发,提出了萧红创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分析了她与左翼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与表现.萧红对于左翼的疏离,是一个独立作家对于话语程式的突破,更是一种人生向度上的突围;她的创作,由于怀着绝望处的悲悯,由于突破了单一话语的束缚,达到了对于人生世界进行无差别审美与同情的“飞升”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禁欲主义"经由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双重阐释积淀为一种"色戒意识"并渗透于传统文学叙事中。这种古老的"禁欲主义"的幽灵虽经"五四"现代启蒙思想的强光照射,却并未消失,而是依旧隐现于新文学的创作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笔下,这种传统的"色与戒"的两难更变相为"情爱与革命"的冲突并一直影响到50—70年代的文学叙事。张爱玲的《色.戒》是一个异数,她是以一种"逆向书写"为以往父系意识形态下的"色戒"重新释义。这种"阴性叙事"解构了宏大的革命乌托邦和英雄话语,显示出了别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萧红以其坚定的文学信念和女性敏锐的艺术感觉而超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拒绝了“抗战文学”的陈规,她带着自身强烈的生命体验走向战争中的边缘人物,关注人的命运,同情人的遭遇,从中发掘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直达人类生存的某些本质。  相似文献   

7.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赵坤 《东岳论丛》2022,(1):65-69
时间和地理上的回溯使萧红的《商市街》呈现出回忆性文本的特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萧红缘何回忆、如何回忆,在回忆书写的过程中,她选择了何种叙述策略,又展现出怎样的叙述特征,等等.本文借用文化记忆研究理论的视野与方法,在萧红处理"个体记忆与认同关系"的框架中思考如上问题.同时,文章还围绕萧红的情感记忆书写,考察其感觉化的抒情表意是如何标记小历史片断,并提供生命经验接榫地方性历史的写作思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蒋韵不寻常的个人生命史、文学阅读史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使她成了对爱与美的消失充满忧伤的那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因此,她执意以女性悲情书写唤起人们对爱与美的珍惜。这种强烈的内在心理需求成为她创作的初始动力源。蒋韵近30年的创作从未脱离这一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喻晓薇 《江汉论坛》2003,(3):108-110
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萧红与迟子建这两位东北乡土作家创作风格的相似,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二人风格追求本质上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相隔半世纪之遥的两位东北故土的书写者,萧红与迟子建二人的创作,一个表现为张力之美,一个表现为和谐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实际上为东北乡土抒情文学树立了两面风格迥异的美学旗帜,而这恰恰是被当前萧红与迟子建比较研究所遗漏了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萧红生命意识中的父亲情结与祖父情结问题 ,认为 :由憎父情感、恋父倾向矛盾交织而成的父亲情结 ,使得萧红在向男权社会猛烈抗争的同时 ,又从成年男性那里寻求父爱的补偿 ,而祖父情结则一方面强化了她的渴望心理 ,一方面又为其提供了理想之爱的标准、尺度 ;由此而成的女性意识与行为背离铸就了失败的女性萧红、成功的作家萧红、特异的“这一个”萧红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动物性是人与动物相通的一切属性,它是人类生命的基础,是生存的本然状态。动物性本能书写是莫言小说的重要特征,它在作品中表现为食的动物性回归、性的动物性张扬、感觉的动物性位移和人物变形为动物等文学形态。莫言将动物性书写纳入文学实践与自身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童年时代的饥饿与孤独经历是动物性书写的主要思想来源,荒诞年代对人类兽性的异化所造成的恐惧是动物性书写的直接体验,无形的礼教桎梏所带来的伤害使莫言痛心疾首。这些曾经的生活历程使莫言感受到历史的苦难、人性的复杂,从莫言生命的体验来考察其作品中的动物性书写对于理解莫言的创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鲁涛 《云梦学刊》2013,(3):160-160
王泉著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一书已于2012年9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是国内第一部当代西藏题材文学史专著。它将西藏和平解放160年间不同创作主体、不同观照焦点和价值立场的审美事实乃至文化现象同时纳入到研究视野,并从客观存在本身出发提炼具有整合性、贯通性的思想基点与学术框架。著者认真梳理既成的文学事实、创作渊源和审美态势,把"西藏书写"作为一种可以被不断开掘的精神资源,并对不断变化的创作实际进行把脉,形成了全局性的有着编年史和原创性的学术书写。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创作以反映东北乡土的作品最为突出 ,她的作品灌注了东北作家群特有的“东北精神”。萧红充满乡土风情、蕴含浓重文化意识的作品 ,填补了北大荒地域文化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五四"的产儿,庐隐的一生充满迂回曲折的动人故事。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传统社会过渡到五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之一。身为时代的新女性,庐隐在其作品中刻划与思考了女性的各种困境。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庐隐特别喜爱书写患病了的女性身体及其相关的各种内心/精神面貌。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女性、表现丰富的身体书写,涉及许多隐喻,在书写与文本的诠释上提供很多阅读空间。庐隐的女性病体铭刻,可以说构成"五四"女性文学中最凄厉惨痛的、也是最值得重视的身体书写现象与女性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17.
王新 《理论界》2015,(2):132-135
关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家庭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和定型的舆论是,她有着"恶毒"的父亲,缺少爱的家庭,为着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并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幸而推及反抗一切压迫者,因此成为抗日文学的旗帜。这样的论证前提就不够扎实,即萧红的童年、家庭并非恶毒无爱的封建家庭;论据也不够充分,即萧红是个被祖父娇惯坏了的任性的小女孩的一面都被研究者们所忽略;抗日文学的旗帜这一结论也自然有失偏颇,无法涵盖萧红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因此,要更准确、深刻地认识萧红的文学成就,需要对萧红"不幸童年"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还原一个聪明、任性、执着追求生命能量自由挥洒的青年女性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立论,探究其成年后文学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独特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张岚 《江汉论坛》2003,(12):55-57
"寂寞"是阐释萧红生命状态和写作文本的于个共名话语.本文从萧红个体生命经验与小说叙述的对应阅读入手,认为极度单纯的内在诗人气质和纷繁的"他性"世界之间的深刻冲突,造成萧红短暂于生中的寂寞心境以及游移于文学史上的边缘状态.萧红从个体生命经验和人道主义开始,赋予"寂寞"一种坚实的"为人生"的质地,实现了她相对闭抑的个人经历与开放的叙述结构的统一并延伸.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女性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长期被遮蔽,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无疑困难重重。对于她的成长,至今尚有一些谜团有待解释。在萧红的生活史中现存最大的一个谜团,是订婚的时间与未婚夫的人间蒸发。尽管似乎遭到否定,但种种的蛛丝马迹,仍指向萧红初次订亲的未婚夫与抗日名将王廷兰有渊源。从文学的思想性看,在萧红那里,性别的问题是与人生的问题、阶级的问题、种族的问题搅缠在一起的。她是从切实的人生出发,以生命的价值为原点,去表现历史人生的种种苦难,民族国家的宏大主题也因此而具有了深厚的民众生活基础。从文学的艺术性看,萧红熔铸前卫与传统,以丰富的艺术创新促进了汉语写作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