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是通过注《老子》来完成的。王弼注《老子》 ,是历史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典范之一。他在继承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的需要 ,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本文以王弼对老子宇宙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为例 ,凸显其诠释老子哲学思想的进路 ,即在阐释原典的同时 ,根据时代的需要 ,对其原有意蕴作进一步的引申 ,以此来构建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老子在论证他所推崇的"道"的过程中,也阐发了一些对古今的看法.这包括他对古与今的理解和评价,还包括他对古今发展变化的认识.由于老子是从"道"这个角度来理解古今问题的,因而老子的古今观也显得有些特别.除了这个原因,老子古今观的形成还应该和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史家身份乃至怀古的民族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思想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其主要表现是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具有明显的反仁义道德的思想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们对《老子》文本的一种误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弼是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儒道相通的思想家。王弼通过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德观进行了阐释,从而使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思想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4.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真正开创者,援儒入老、融通儒道是其思想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指略》的解读分析,从一个视角探究王弼的儒道融通问题。由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对老子关于圣、仁、义等儒家核心理念的新表述,因此,与其说王弼援儒入老、融通道儒,不如说他对道的诠释更忠实于老子,是在忠实于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道家,而汤用彤、冯契、冯达文三位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看似相左的精辟见解,恰好全面地诠释了王弼及其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5.
李德建 《船山学刊》2014,(2):105-10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尝试概括为宇宙万物的"五同性"思想,即天人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思想。  相似文献   

6.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阐述“老子思想”中的“功成身退”、“善利万物而不争”、“身重于物”的观点,突出老子名利观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聂中庆 《阴山学刊》2003,16(6):33-36
楚简《老子》所用文字属战国楚系文字,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同源字,给我 们阅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进行整理扣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理想人格讨论,大多注重圣人在道德修养、人品操行方面的典范意义。然而,于王弼而言,圣人之为圣人不仅在于某种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达致,还在于圣人对政治的关切。与魏晋时期的观念相一致,王弼所谓圣人首先以作为理想君主的“圣王”形象出现。王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从本体论层面考虑圣人的政治功能,“以道治国”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以君御民”是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王弼的圣人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中国历史上的理想人格讨论作出了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文 《理论界》2020,(9):59-67
老子和庄子的死亡观既有相似性,更存在重要的差异。老子和庄子都强调死亡的必然性,但老子将死亡看作负面状态,在本体论层面,认为死亡是绝对者所要超越的状态,从而将死亡放在很低的位置;在经验世界层面,将死亡与负面现象紧密联结,认为死亡是违背道的行为的惩罚性后果,以及死亡的普遍化指示着恶劣的社会状态。庄子则以达观甚至欣然的态度对待死亡,主张安时处顺地接受死亡的必然性,提出生死具有同属一个自然过程的齐一性,还认为死亡可以通达超离世间劳苦和压抑秩序的自在之境。老庄死亡观的差异有其内在的思想成因,源于二者看待对立事物的不同方式,所追求的境界的微妙差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同取态。这种差异及其思想成因进而透显出,老庄的基本的哲学观念在对事物向反面演变的辩证趋势的态度,对"自然"内涵的界定方式,对所处世界的思考方式,以及对道与世界关系的安放这几个面向上,隐含着深层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弼是魏晋玄学理论的主要开创者,以其《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倡道家之旨,创以无为本之玄学思辨体系。于玄学思想而言,王弼有创基之功,而就情感理论而言,王弼之功绩亦不容小觑。王弼在其玄学理论论述过程中对于情感理论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倡言“性其情”,主“圣人有情”,对于中国哲学的情感理论(尤其是魏晋情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将结合王弼的“贵无”之说,对其情感理论做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超越与现实的双向诠释,王弼巧妙地解决了儒家与道家内在的紧张,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定下了理论基调。王弼发掘儒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本身存在着误解甚至曲解先秦儒学本义的问题,故其会通儒道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尽管因此而饱受诟病,王弼仍不失为魏晋时期创造性融合儒道思想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15.
《东岳论丛》2016,(8):121-126
群己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命题,先秦诸家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给予了深入探究。老子在审视群己关系时彰显了己(个体)之地位及其价值,他把群体价值放在了次要位置。在老子群己观中"自"、"我"、"吾"等概念是老子群己观中"己"在不同向度下的体现,它们与"身"均有着密切关联,这些概念簇彰显了老子群己观的特色。但老子的群己观缺乏在实践中把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黄雪丽 《理论界》2012,(6):83-85
心理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心理保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因素,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他提出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等宝贵思想,为现代人构建和谐心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对构建和谐心灵与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重写老子其人 重释《老子》其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楚简《老子》与诸今本《老子》所显现的老子并不相同 ,一个是与孔子同时而且并不相绌的李耳老聃 ,一个则是战国时代与孔子抵牾的太史儋“老子”。果然如此 ,老子其人要重写。而根据出自一人一个时代的《老子》诠释 ,也需有全新审定的问题。但现在首先要弄清楚楚简《老子》。此文提出一系列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者认为老子主张"贵身"或者"贵生",但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老子生命观思想的误读。因为老子从根本上是反对众人去"贵身"或者"贵生"的,其生命观思想的真正主张是具有辩证性的"自爱不自贵":既反对因追求显名厚利而不亲爱自己的身体;也反对因过分尊贵其身、厚养其生,益生妄作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相似文献   

19.
李立 《船山学刊》2012,(1):132-136
在王弼这里,骈俪文体作为一种结构原则、一种配置方法,深入了玄学思想的内部并富有成效地成为了玄学思想的载体。通过王弼对"分"的相关表述,对"崇本息末""道之与形反"命题的论证和运用,那种由"分"所保证的对举范畴的二分对立以及"道之与形反"式的辩证法,既成了王弼试图要阐明的玄学思想,又成了从哲理层面对他使用骈俪文体的肯定与确证。可以说,王弼的玄学与骈文相互选择、相互契合。更进一步,从原始的"三玄"到以"三玄"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魏晋玄学,玄学和骈文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实际上是相互推进的,二者在魏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6):57-63
近现代关于王弼易学之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长足之进展,且呈现出具体化和多元化之趋势。具体表现为王弼易学研究结论的不断辩证更新,以及跨学科研究和中西哲比较研究等新角度的出现。本文尝试从横向儒释道之视域、纵向哲学思想史之视域以及易学本身易学观之视域三方面来概括其近现代之学术成果,以期对王弼易学之研究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