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群  孙宇 《南方论刊》2012,(9):8-1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三代领导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拓与顺利发展的过程,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深化的阶段。人民群众在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可谓精髓,有助于加速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步伐,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理论构成、形成和发展过程予以深入探讨,可以消除对其的模糊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属性可展现为三个层面.从学科分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科学领域,是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从价值取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应用性学科;从比较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进展迅速.从一开始套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到最终概括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不断探索的历程.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学者们对该模式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二是探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政党特色,认为政党特色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最具独特的方面;三是界定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四是研究政治发展模式的核心结构;五是分析政治发展的动力来源;六是聚焦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5.
东亚威权主义政权非常重视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来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进行辩护.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亚洲价值观"、印度尼西亚的"潘查希拉民主"、菲律宾的"民主革命论"为代表的东亚威权政治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说是为威权统治服务的,但也具有不少合理的因子.单一而又具有兼容性、发展至上原则、追求秩序与崇尚权威、集体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好政府"理念等是东亚威权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以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为代表的新时期意识形态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一般原理,又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运用与发展,体现了对毛泽东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其作了深刻地阐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丰碑。这个丰碑像一座灯塔,照耀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路,西方话语中一般称为"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的性质判断上,西方学者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新自由主义模式说、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说、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第三条道路说、威权社会主义模式说、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后社会主义模式说等等。从总体来看,西方学者的解读,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或带有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或秉持错误的方法论原则。中国模式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中国模式的内容和性质是确定的,是非成败也是有定论的。对于西方学者的歪曲解读,我们应该仔细地加以甄别,审慎地展开批判,同时应该积极建构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使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理念作了重大创新,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使之具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理念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已经展现出了核心理念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问题在当代政治理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拉克劳作为当代著名左翼思想家,其意识形态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其意识形态理论经过了三个阶段:从《政治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开始,经过《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时期的后马克思主义,到最近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呈现出的明显的非马克思主义特征.拉克劳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与社会客观结构和历史基础相脱离的自由漂浮的能指或主体认同的神话,而这不可能真正地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需要克服简单的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同时也需要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诱惑.  相似文献   

11.
"生产主义"概念的多种语境及其义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怀远 《河北学刊》2004,24(5):45-49
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今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话语."生产主义"概念分为狭义生产主义、广义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狭义生产主义是和"消费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重生产轻消费的社会体制及其发展模式.广义生产主义中的"生产"是指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完整运行体系,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消费,故广义生产主义也可称为泛生产主义或泛消费主义.生产主义意识形态通常表述为"经济决定论"、"经济主义"或"历史决定论",其核心是用"物质生产"活动说明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道路及形态.其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内容主要有三,即资源无限的"自然"理念、欲望为本的"人性"理念、经济制导的"发展"理念.研究生产主义不只是我们与当今马克思主义流派(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概念基础,也是我们开展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伟大飞跃。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战略思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既涉及发展城乡生产力,又包括完善城乡生产关系,体现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从实践逻辑上看,科学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刘溪 《阴山学刊》2014,(2):106-112
阿尔都塞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活动都属于“实践”,实践因此被划分为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理论实践.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只能产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主体主义和一元决定的,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意识形态,而理论实践则是与意识形态决裂而产生科学的过程,它完全以自身为标准,完全在思维中进行,这个过程是与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决裂的过程,所产生的是无主体的、以多元决定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为了保卫马克思,引入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彻底颠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产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公平的贫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开放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贫困的公平"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伟迅 《江汉论坛》2007,8(9):28-30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美学的中国特色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维度.美学的中国特色可以概括为: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把文学艺术视为审美意识形态;它规范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形态,其主要表现是:一、以人为本的文学批评,以解放全人类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二、天人合一的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统一的价值体系;三、和谐统一的文学批评,追求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多元共存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它外显为革命实践性、伦理意识形态性、整合和谐性的美学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坚持美学批评与史学批评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审美艺术标准与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操作中把审美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先后曾出现过三个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它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邓小平把三条标准概括为互为联系和互为促进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毫无疑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获得了巨大的丰富、创新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生产力等概念,丰富了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民文化观和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价值目标理论;提出了文化创新、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策略理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三大主题的牵引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引人瞩目,"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变迁。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认真总结社会建设取得进步的原因,进而才能积极地为当前社会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