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步主义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目前学术界对于进步时代新闻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揭示和分析新闻业在进步主义运动中所发挥的舆论动员与推动改革的作用,而进步主义运动对于新闻业的影响,却较少为学界所关注.本文正是基于进步主义运动与新闻业自身变革相互影响的视角,侧重于分析进步主义运动对于美国新闻业转型与制度调整的影响,通过相关史料梳理与比对,揭示美国新闻业如何在进步主义运动中逐步构建起适应现代新闻业的组织形态、职业要求、传播观念与运转规律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是一种职业价值理念,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一套系统性职业组构方式及可操作化的工作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个内部向度,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然而,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新型新闻传播撼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非专业的新闻生产(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微博等)危及科层式新闻传媒机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接近权消弭了传受界限,造成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深层焦虑,新闻制作权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次级化以及传统新闻伦理的沦陷.新闻专业主义在这样的语境中正在转向和重构:传统新闻业集体转型、职业新闻人身份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重建.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洪霞  葛丰 《人文杂志》2004,(1):176-179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 ,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 ,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本文试图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化媒体 (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 )的“娱讯”现象 ,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 ,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 ,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 ,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 ,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5.
郑恩  孟婷燕 《江淮论坛》2009,(5):155-160
作为新闻伦理基石的新闻自由与客观性在全球化语境下遇到了现实困境。面对隐喻策略的国家利益和基于文化沙龙主义的意识形态偏见,媒体丧失了其独立的品性,成为强势话语的牺牲品。新闻伦理仅能在“技艺”层面捍卫其尊严,这种“反抗无效”的悖论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新闻伦理面临自身禁地。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追求新闻媒介的独立不依和报道的客观公正,注重从业者的职业自律。新记《大公报》成功地将这种理念运用于实践:"四不"方针确立了其追求客观性的根本准则;"营业与事业并行"的经营策略提供了其保持独立地位的物质基础;"文章报国"、"文人论政"的宗旨对报人提出了很高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新记《大公报》的成功,奥秘正在于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这对于当今的新闻传媒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新闻业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新媒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可以为新闻业带来新的气象;同时,它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新闻创新,同时避免新媒体对新闻传播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每个新闻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专业主义研究发轫于职业社会学,如今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其概念发展经历了职业化和组织化两个时期.其中职业化时期强调专业主义对个体从事职业的作用,凸显了专业主义独立于组织和市场的特征;而组织化时期则突破了组织和市场的壁垒,关注了专业主义内部专业主义逻辑与管理主义逻辑的互动,并在不同组织目标紧迫性和管理能力影响下,逻辑间的互动呈动态性特征.在管理实践中,专业主义对社会环境构建、公司发展、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均具备积极意义,为更好发挥专业主义作用,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专业主义在专业服务公司中的地位,关注非传统领域的专业主义形成.  相似文献   

9.
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客观性在新闻实践中并不能阻挡其希望排斥的主观价值与道德判断的渗入。除了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有其他的可能,作为一种开放的新闻道德探询机制,新闻活动就是一种追求优秀和卓越的社会实践,专业与优秀的标准也是善的标准,善的标准同时规定了职业人的德与行。在实践中,要通过对历史、社会生活和新闻社会性的深度理解、通过具体事件和案例的公开讨论来建构相对稳定和适当有效的新闻道德原则和相应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
刘丹凌 《中州学刊》2012,(1):202-206
新媒介技术推动了新型传播交往关系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微博等为代表的非专业型新闻生产撼动了科层式的新闻传媒机构,使专业传媒机构的专属权力扩散化、弱化;新媒体技术造就了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消弭了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成为重要问题;新闻制作权的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泛化以及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的旁落。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它的全面失败和沦陷,从另一维度来看,新媒体语境召唤着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及新一轮赋权,包括媒介的深度融合、职业身份的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的现代重建等。  相似文献   

11.
语篇分析,是近年来对新闻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个新视野与切入点.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华2007两会报道为例,分析了中美两国新闻话语作为语篇呈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揭示了两报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语篇形式与组织模式构建符合本国利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传媒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大幅增长.其中的一部分事件,可以说是"媒体制造"版的"伪公共卫生事件",使受众和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伪公共卫生事件"与传媒报道的操作失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媒介事件理论,剖析了"伪公共卫生事件"的建构过程及其内驱机制,揭示了商业主义、煽情主义对传媒建构公共卫生风险议题的伤害,提出应参照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从新闻实务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层面来防范"伪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应从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入手,推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  相似文献   

13.
新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地域相关,但新闻实践中的“地方性”却较少被新闻研究关注。本研究聚焦以重要地方性城市及其辐射区域为边界的“都市新闻业”(metropolitan journalism),从现代社会理论关注的“风险”和“地方”问题入手,探讨了都市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具体来说,都市新闻业既面临“媒介化风险”的压力,又受到“消逝的地方”这一现代性后果的深重影响。都市新闻业在新闻系统结构中的夹心层位置和相对固化的行动路径,使其在应对这两重挑战时出现较多困难。尽管新闻学研究近年来经常启用“危机”概念来阐述数字技术冲击下的新闻业状况,但整体性的新闻业危机话语尚不足以解释都市新闻业的独特问题,而“媒介化风险”和“消逝的地方”也许可以提供对都市新闻业困境的深层理解。都市新闻业可能的创新路径是以复杂关系驱动的创新,即通过制度赋权提升都市新闻业的灵活性和再嵌入地方生活的能力,以此应对双重挑战,更好地激发地方新闻生态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客观性是新闻业确立自身边界、实现自身合法性的重要基石之一。数据新闻诞生、发展于新闻业遭受信任危机、客观性备受质疑的时代。面对传统客观性的质疑,实用主义客观性的提出不仅较好地回应了相关争论,也为数据新闻生产提供了通往专业规范的路径。实用主义客观性包括经验效度、完整性和影响性、一致性、自我意识、主体间客观性检验五个标准,数据新闻生产的实用主义客观性原则贯穿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各个环节。实用主义客观性的提出,有助于重新审视客观性的含义,更有助于对数据、数据科学和数据新闻的批判认知。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在新闻报道样式上,由数据新闻升级为大数据新闻;在新闻生产的受众观上,由类型化受众观变为个人化用户观;在新闻产品的本质上,由易碎的信息转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初期,人们对大数据还有诸多误解,如认为大数据的分析是客观的、大数据的数据采集都是全样本的、大数据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大数据对于新闻业态的重构是革命性的,新闻业需要主动、积极地迎接大数据时代,包括对大数据资源的主动积累、获取,对大数据技术的主动接轨和掌握,对大数据新闻的常态化实践,还要提升新闻业者的"大数据素养"。新闻业应用大数据需要再审视。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为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为新闻主体赋能:数据驱动采集与自动内容生成、多重视角新闻与创新叙事形式以及量身定制新闻与多维交互模式。然而,这项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主体危机,如削弱专业价值、冲击业务模式,影响新闻职业、贬低工作价值,加剧权力不平等、植入特定价值观,污染信息生态、引发信任危机等。为了应对主体危机,新闻编辑部应制定使用指南和规范伦理原则;新闻工作者需调整角色定位,发挥跨界整合能力;新闻用户应强化数字媒体素养,从而推动人机关系从共存、协作向“共情和共同进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职业权力的特殊性决定了记者本身是一个矛盾角色的结合体。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专业主义要求记者在不违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以客观报道新闻事件为首任。在执行专业任务时,作为一个职业记者,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应理智地视情况而定。在报道之前,首先考虑该报道值不值得以牺牲某些人的利益为代价。当新闻事件是可操控的,记者就应遵从职业角色,反之则是社会角色。另外,在参与事件进程的报道中,如果职业角色阻碍了事件进程,那么就应该从事件参与的角色中撤出来。  相似文献   

18.
戴季陶在孙中山逝世后,马上对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的阐释,被时人称为“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出现,不仅为国民党反共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使得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特点更加突出,为日后国民党实权派构建官方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让"人人是记者"变成可能,从而根本改变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唯有变革理念,重新定义新闻与新闻业,新闻生产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为目的,新闻生产应该更加个性化。未来的新闻业需要新闻编辑部进一步优化资源、协同生产。基于各类新媒体形态的差异、新媒体用户喜好的不同,未来的新闻业应该再造出各具特点的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与国家宪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如今我国已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列入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明对人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深刻认识人权入宪对新闻业的重大影响 ,正确把握人权入宪对新闻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以大力促进新闻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是新闻研究必须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