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深圳法院系统掀起反腐风暴”的新闻中,有一个小标题特别扎眼:“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被“双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不解,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怎么会被“双规”?如果他是个“坏法官”。人民就不会“满意”,既然“人民”已经“满意”,他就没有理由被“双规”。到底是有关部门不该“双规”?还是人民不该“满意”?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3.
赶“早”     
大凡一生勤劳、有所作为的人都是“赶早”的人。鲁迅先生小时候上私塾时,有一次迟到了,被寿镜吾老先生斥责道:“以后凡事要赶早。”他便从此牢记在心,并在桌上写了一个“早”字自勉。正是他一生勤勤恳恳、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被人们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的笔名伏尔泰则被更多的人知晓。伏尔泰是诗人、剧作家、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更是思想解放的鼓吹者。他一生都在反  相似文献   

6.
郑小泉  吴建锋  黄彩云 《老友》2013,(11):30-31
许享群今年84岁.是江西省金溪县左坊镇下许村人,抚州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一个少了一只手掌的残疾老人。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称他是“善人”,有人赞他是“雷锋”,有人当他是“救星”。就是这么一个备受“争议”的老人.在2013年6月被评为江西省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7.
鲁迅指出 :“中国的人们 ,遇见带有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 ,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 ,或者将他捧起来。”“凡有被捧者 ,十之九不是好东西。”① 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的主人公庄之蝶 ,便是一个被捧煞的典型。庄之蝶“成名———被捧———被毁”生命历程三部曲 ,确是令人深思 ,惊心动魄。一、勤奋 天才而成名《废都》里的庄之蝶是陕西潼关人 ,作者假书中人物孟云房之口说了十个字 :“潼关多钟秀 ,人自有灵气”。“有灵气”的人是指作家庄之蝶。“钟秀灵气”四字是透露庄之蝶生来具有天才。庄之蝶由于“钟秀灵气”被西京当权人物及…  相似文献   

8.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9.
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中塑造了一个“双性同体”的邪恶少年杀手弗兰克。作为一个被父亲建构的“男性”,弗兰克的女性生理性别和男性社会性别成了二元对立的矛盾。作为一个“兼性人”,他的自身充斥着不可调和的、互相矛盾的因子。被“交性”后的弗兰克被排斥在男性和女性的范畴之外,成为一个“他者”。而最终其男性身份被解构的结果却是其女性身份的重新建构。弗兰克的矛盾身份反映了女性主义关于本质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争中后者的胜利。弗兰克矛盾的双重身份导致了他矛盾的思想意识,并最终酿成了他畸形的人格和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卑微的救助     
他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工作,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比他更加卑微的人——乞丐、残疾人;他创建了“感恩中国”的个人网站,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生活在底层的弱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让这些弱者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尽管他的行动和义举常常被称为——“我该对小杨丹的死负责,真的。”张仁杰喃喃自语道。他把头埋在手掌中,许久才缓缓抬起头来,眼眶是湿润的。“我真不该让她回河南。”杨丹是个8岁的小姑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月前,张仁杰在北京某大学门口见到和父母一起乞讨的杨丹,她的脸被冻得通红,看着让人心疼。张仁杰跟踪这一家子,穿过…  相似文献   

11.
踽踽过客行     
春寒料峭。捧一杯苦茶,我又一次走进中国现代散文的幽深世界寻访“过客”——一个以倔强前行为特征,紧紧纠缠着希望与失望、热切与悲凉、慷慨献身的火炽与自我哀悼的忧伤的象征形象。他于中国现代散文世界中的最清晰映现是在鲁迅笔下,但他绝不仅仅属于鲁迅。他固然是《野草》中那个困顿不堪、前行不辍的黑衣人,但他同时也是石评梅笔下那个始终“燃烧着内心的希望,向黑暗的、崎岖的,荆棘丛生的道路中摸索着去更深更深的人生内寻求光明”的女子,是瞿秋白笔下被奇特的“阴影”领了前行的“我”,是巴金笔下为了寻找光明,宁愿“一个人寂寞地死在中途”的“人”……。他执拗地出现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悲剧,揭示了一个时代美国人乃至全人类一种普遍的存在真实,因此,他超越时空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及其剧作进行了包罗万象的阐发解释。他被看作现实主义者、表现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精神分析者、神秘主义者、象征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等等。因此,奥尼尔是极其复杂的,所有这些特征融合表现在他的悲剧中,无法对他进行最终的界定。然而,剥开各种“主义”的迷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种种“梦幻”(或曰“幻想”)所“围困”的奥尼尔。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奥尼尔悲剧的“梦幻”主题,探索奥尼尔的人生观,并以此观照20世纪美国人的处境及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野 《中华魂》2015,(1):30
周永康案正式公布后,媒体总结了围绕他的一个庞大官商关系网,都是他的“铁哥们儿”。周大权在握后,他的权力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谋求私利。他身边最“铁”的一些人与他进行私利之间的互动、勾结,然后向外扩展圈子,身前身后围绕着一群“铁哥们儿”,结成越来越大的非法利益集团。他们沆瀣一气,互相包庇,狼狈为奸,到了最后,一损俱损,每一个人都既害他人,又害自己,“铁哥们儿”咬着“铁哥们儿”一起落网。  相似文献   

14.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6,(14):45-45
在同事眼里,他是“办案能手”、“拼命三郎”;在被查对象眼里,他是“可以掏心里话的人”:在领导眼里.他是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缩影、典型代表:在家人眼里,他是个“经常不回家的人”……他,就是市纪委纪栓监察员骆志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精神和气质上的孤独的王者,王伟中的“现代性”已与斗争和口号无关.他的沉默,把他的天才关闭在俗艳的人群之外.鞋子一样行走的灵魂表达了对人世诸种精神的震惊.被鲜花和微笑所牵引的人们,被天空压得低低的人们难以感受一个旁观者从中收受的感伤.当表现的“现代性”已象他的经历一样令人震颤和自然时,那一浪一浪的理论和潮流便在他的耳鼓之外成为噪音.他不是一个能被“传统”或“后现代”等名词分割的人.80年代在大陆兴起的各种绘画思潮.对于他似乎是发生在天宇之外的事.他的画品的独异性,是在他的行走中实现的.而行走的动力源于他的童年,那时并不浪漫的现实的感伤象煤油灯光,覆盖着他的天与地.家庭社会地位的一落千丈.受难的打击.他的敏感便在此中成形,并构成人及画的独异性的最初因素.当他行走在黄河沿岸,他看到的不是这条河的历史,而是他自己的历史,人的历  相似文献   

16.
郑燮论     
今年11月22日是郑燮诞生三百周年。郑燮(1693-1766),扬州兴化人,曾在山东作地方官,以其别号“板桥”行世。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被列为“楚阳三高”之一、“雍嘉七子”之一、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相似文献   

17.
对“记忆、语言和死亡”问题的探究是理解卡夫卡长篇小说《失踪的人》的关键。小说主人公卡尔失去了记忆、被剥夺了历史;语言在现世中的缺席使他无法融入群体;死亡作为每一个生存个体的归处,卡尔却欲死不得。一个没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只能沦为“失踪的人”。卡夫卡通过聚焦“人的失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人的生存困境以及犹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创伤。  相似文献   

18.
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传统上被认为是哲学中研究美和人对自然、艺术审美感受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界说对于现代的美学研究来说是太狭窄了。德国一个不太著名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1714——1762年)针对他以前的哲学家们所说的“哲学的感受”或“美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aesthetics(美学,该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感知”)。鲍姆嘉通选用“美学”这个词,是因为他有意强调把艺术感受作为一种认识手段。美学是一个没有严格界限的学  相似文献   

19.
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进步意义初探李小林俄国评论家赫尔岑在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曾说:“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内是一个多余的人。”①之后,“多余的人”成了俄国文学中一类典型形象的代名词。这...  相似文献   

20.
解读白求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人》2006,(10)
诺尔曼·白求恩并不只是一个政治人物,他是一个不属于任何国家或族群的世界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仅仅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是无法全面了解像白求恩一样的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这种属于世界的国际主义志愿者,从来不是孤独的。他们存在于白求恩时代,也存在于我们当代。他们为处于战乱、贫困或者灾难阴影下的地方带去支援和帮助。然而,这样没有归属的个体,也会给他们的家庭等原本的“社会组织”带来困惑,这就是为什么白求恩被—些加拿大人(特别是其亲属)视作“异类”,却被更多的人们视作“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