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喜乐"是流传于山西省朔州市的一种古老民间歌舞,融舞蹈、杂技、曲艺、民歌、戏曲于一体,据考证形成于清末。因扇鼓既是主要乐器,又是主要道具,因此"喜乐"也称"扇鼓"。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不仅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更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其中的"傩"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浑源扇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最初表演形式单调,仅为春节民间的一种自娱活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定型成为一种集曲艺、歌舞、说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浑源扇鼓画面美、造型美、演员美、音乐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夔州的一枝奇葩——夔州竹枝歌舞.夔州竹枝歌舞是由古代巴渝舞经踏蹄舞嬗变而来,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夔州竹枝歌舞在歌、舞、乐方面蕴涵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历史见证,更是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在我国民间歌舞苑地中,凤阳花鼓可说是历风霜而不雕的一种劲草。其足迹之深远,早已为人们所注目,但追溯其历史,却是不太容易的事。过去坊问流行《花鼓》戏本里,在《凤阳歌》之前有这样一段唱词: 紧打鼓,慢敲锣,你老听我唱栽秧歌。别的歌儿都不唱,听我唱唱“凤阳歌”。说明凤阳花鼓早年所唱的原是“栽秧歌”,打花鼓的也就是唱秧歌的。秧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年,大江南北的农民在插秧和耘田时,要群唱秧歌。为了兴歌、节歌、送歌,还要敲锣打鼓,有时还有舞蹈。艺术与劳动相结合的这种美好传统,逐渐形成一种风俗。南方各地方志里,多有记述。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打连宵"系"竹枝"歌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的三峡“竹枝”歌舞在三峡民间流传已久,笔者通过对竹枝词的考证和实地考察,认为现在流传于巴渝地区的“打连宵”歌舞就是由具有“巴渝舞”遗风的三峡“竹枝”歌舞传承下来的一种,是“竹枝”歌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上,对于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头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中的“风”,历来解释分歧:有自然界的风、扇子扇出来的风、歌唱的快速节拍、回荡的声音波、桃花扇子下的风、月落时息止的风。本文考辨,是应为桃花季节的风,并将此二句置于古典文学歌舞描写流变史中,考察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歌舞说”是前人言说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重要遗产。今日我们欲建设戏曲理论,势必要对这些遗产进行清理。“歌舞说”并不是一种蹈空的理论话语。它因应了近代西潮的冲击,并渗透进中国近代戏曲的方方面面:学术研究、艺术创造与演剧运动。通过对20世纪三种典范性“歌舞说”(“以歌舞演故事”、“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歌剧说”)及其语境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弄清中国戏曲在近代的生存状态与趋附。  相似文献   

8.
一 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据传汉高祖刘邦见其歌舞,说“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并命乐人习学。这就是巴渝歌舞。巴渝舞曲有矛渝、弩渝、安台、行辞四种;巴渝舞曲辞就是“巴渝辞”。 “竹枝词”原即“巴渝辞”。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其一:“竹枝歌未好,画轲莫迟回。”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  相似文献   

9.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古代巴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广大西南地区,流行着一种一元性霸主型山歌——五句子歌。它不仅是五句曲体的概念,而且词体结构也是以七言五句为主体、涵四、五、六行式的“泛五句歌”。 这个泽被西南,影响巨大的定格的五行诗现象,不见于典籍,也不见于文人创作。就连大型词典的“五”字条目下,有小小的“五倍子虫”,也没有大大的五句子歌。在民间,中华大地上除了巴境及其边缘,再也不见流行。甚至直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我省《扇鼓声声》在全国第三届中老年健身舞 汇演中夺冠 全国各地100多个中老年健身舞代表队,于去年12月11日至15日云集上海,参加全国第三届中老年健身舞汇演。我省的《扇鼓声声》脱颖而出,夺得“松鹤奖”第一名。《扇鼓声声》舞蹈队由省群众艺术馆王莉担任编舞、教练,省舞蹈家协会付汉生任艺术指导。16名成员分别来自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省直老年  相似文献   

12.
张若燕 《中南论坛》2009,4(2):81-83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悲剧在古希腊文里作tragoidia(特拉戈狄亚),意思是“山羊之歌”。古希腊悲剧着意在“严肃”,而不着意在“悲”。喜剧和悲剧一样,起源于民间歌舞。喜剧一词在希腊文中叫科摩狄亚(Komoidia),意思是“狂欢歌舞剧”。  相似文献   

13.
“侗族大歌”是音乐学者对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音乐“嘎老”一词的翻译,因“嘎老”的多声部特征,人们逐渐将“侗族大歌”所指内涵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狭义等同于“嘎老”。南部侗人通过“嘎老”集体对歌的交友方式,不断深化同一村寨同一婚姻集团青年男女的感情,进而巩固当地的婚姻圈。“款内”不同村寨通过“吃相思”中“嘎老”群体演唱,使南部侗人将交际圈扩展到婚姻圈之外,强化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4.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鄂西南古老的民歌,世代相传,绚丽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一、民歌分类 鄂西南民歌的种类很多,体裁丰富。我们按照各种不同的劳动和生活习惯,把它们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儿歌及宗教歌等。 (一)号子:号子是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为劳动服务的一种歌,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号子。鄂西南的号子很多,有船工号子,放排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龙船号子、打油号子等。各种号子的唱腔除单曲体(一曲反复)结构外,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15.
“伴嫁歌”是湖南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世代沿袭、代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它以朴实婉转的旋律、缠绵忧伤的音调、诙谐逗趣的表演以及轻松愉快的舞蹈,反映了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与爱情婚姻生活。“伴嫁歌”作为一种民俗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处处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魁力,尤其是衬词衬腔的运用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西曲”是南朝时期流行在相当于今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的民歌,其形式有歌、有乐、有舞,歌乐结合者为“倚歌”。西曲歌计三十四首,其歌词全部保存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西曲舞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究竟形成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戏曲史界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说形成於宋元,有的说形成於汉唐,有的说形成於先秦,甚至有的说形成於西周等等.其中以王国维提出的戏曲大成於元代的说法为最早,也最有影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多次肯定了这一结论.在<古剧之结构>一节中他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在<余论>一节中则总结道:“……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  相似文献   

18.
浅论土家丧鼓歌田禾丧鼓田是流行于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以欢乐的歌舞形式悼念死者而演唱的职.又名闹丧祆。闹丧田.有的地方还以它的唱词末句衬词而称之为“撒儿啃”、“散忧儿田”。人们称它的舞蹈形式为跳丧筹、打丧鼓、夜锣鼓、打绕棺等.它是一种亦因亦好的家把...  相似文献   

19.
土家歌舞     
土家族历来被称之为“歌舞之乡”。 在土家族地区,从4000多年前的古代巴人 到今天的土家族人,创造了灿烂而丰硕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而其中最为世 界所瞩目的则属土家歌舞。土家人一生下 来似乎就是歌舞的能手。他们个个能歌善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一生,是诗的一生,也是艺术的一生。他既精通音乐舞蹈,也善于书法与绘画。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对于他以诗为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杜甫与歌舞唐代的艺术比较发达。以音乐来说,由于外乐的输入,乐器精良,新调增多,因之歌舞盛行。当时的歌舞,大都是宴会上举行的。赴宴的人一喝醉了酒,拿起自己的诗就唱,这叫“醉歌”。抽出自己的剑就舞,这叫“剑舞”。这是一般上层男子汉的娱乐。至于女子(舞女)。则有“剑器舞”等。会舞剑的大都会歌。杜甫在这样的时代风气里,学会歌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