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六层硅原子超原胞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有效核势数值基函数组,模拟了锂原子在Si(001)-2×1重构表面上的吸附.模拟中采用三种不同的初始构型,优化计算结果都显示在吸附锂原子后,Si(001)-2×1重构表面的二聚物基本消失,锂原子在新表面的四个硅原子形成的空位上方时体系能量最低.同时还分析了二聚物中两个硅原子的"亲电子"性以及费米面附近态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穆斯堡尔效应是原子核对 r 光子的一种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因其对 r 射线能量的细微变化极其灵敏(10~(-13)eV)故此可用这种共振吸收效应来探测共振原子核附近的物理化学环境的细微变化,从而获得原子、分子结构方面的信息.自1957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穆斯堡尔(R·L·M(?)ssbauer)发现此效应以来,基于该效应迅速发展起来了一门边缘学科——穆斯堡尔谱学,其在物理、化学、矿物、地质、冶金、生物、医学、考古以及诸多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1960年 Kistner 和 Sunyar 首次用穆斯堡尔谱方法(下文简称 MS 方法)测定了α—Fe_2O_3的四极裂距,并准确地测出了α—Fe_2O_3的化学移位(即同质异能移位),人们很快注意到,许多在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微观信息(如氧化态、电子组态、化学键性质、配位数等)都  相似文献   

3.
光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小颗粒物质被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其实是光与这些小颗粒物质碰撞的结果,都是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康普顿效应是X射线光子与电子碰撞的结果,是光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拉曼散射是可见光与分子碰撞的结果,是光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了两者的原理,并就其原理和在实际应用上进行了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g+交换沸石分子筛及其吸附NO,H2O,CO,H2S和SO2的结构及电子性质,并对簇模型进行了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用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研究了相关键的拓扑性质.研究结果表明,NO,CO和SO2的吸附导致了Ag+和沸石骨架上氧的距离缩短,这主要是因为NO,CO和SO2的吸引电子能力较大使Ag-O1和Ag-O2共价性增强所致;而H2O,H2S的吸附导致了Ag+和沸石骨架上氧的距离增大,可归因于H2O,H2S的吸引电子能力弱使Ag-O1和Ag-O2共价性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5.
<正> 卤化硼BX_3为缺电子化合物,它们都是已知的强Lewis酸.然而关于BX_3的相对酸强度,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三卤化硼为平面三角形分子,考虑空间效应和诱导效应,可知作为Lewis酸其相对强度为:BF_3>BCl_3>BBr_3这是因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氟、氯、溴、碘离子半径依次增大,由于空间障碍,使得中心硼原子接受电子对的能力减弱;2、考虑卤素的相对电负性,简单的取代基诱导效应(由于抽回σ电子云密度而减弱了对硼核电荷的屏蔽,使中心原子硼的有效核电荷增加)也会使我们予期BF_3是BX_3系列中最强的Lewis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