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文学创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是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继续和发展。本文分别从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和生命层面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新时期文化转型进程中的女性文学创作及其流变作了历史的回顾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庄超颖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鞋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往往用来隐喻男性性心理,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却用来喻示女性人物在各种情境中深隐幽微的性心理,揭示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悲凉命运,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鞋原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鞋意象,能加深对其小说思想深度和艺术特性的理解和把握,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鞋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变律。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精神残疾人面临着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供求缺口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不完善的生存困境,以及社会歧视、社会融合受阻的发展困境。建立全社会相互配合的治理体系是帮助农村精神残疾人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体验的完整的过程,但在一些男性作家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个情况,男性教授作家阎真的《因为女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小说以女性的身体与年龄为轴心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告诉我们:女性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叙事;年龄,使女性对危机予以认同;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形成女性自我救赎的重阻;男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态描述是偏颇的。这就警示着我们更多地思考女性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五四”女性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女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入手,客观辩证地考察她们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努力寻觅探析基督教文化对她们的思想和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性别的维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有关文学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构成了当代学界一个广受瞩目的问题。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盛英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常彬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康正果的《女权主义与文学》、乔以钢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戴锦华的《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王绯的《空前之迹》等等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女作家从社会派定的传统角色挣脱出来 ,在文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她们建构的女性形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发生了嬗变。冰心一类的作品中出现的是以温情主义为主的温婉、清澈、纯净的淑女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则从主情主义出发塑造了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女 ;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则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体验角度出发 ,努力勾勒出一群心理变态、扭曲的疯女。通过角色的嬗变 ,我们可以看出其间表现出的女作家关于女性、婚姻、恋爱观的变化 ,也可以窥见这些各有思想、追求的女作家的作品 ,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是新时期文学人学思想进步的主要标志。透过那些群体性、方向性的文学现象,比如民间情结、城乡互补想象以及对人的生存主动性的强调,我们不难解读出寻求生存和谐的理想指向。对和谐生存理想的追寻,不仅使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想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本土特色,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作为"人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使人不断地向真正的生存状态前进。然而,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突出,社会体制层面、文化层面和个体发展的冲突与张力导致人类陷入生存困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才能使人走出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王春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5):44-45
"爽"是近年来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时尚词语.这个词最早在香港广为流行,是想表达痛快之意,后扩大到其它地区.在流行口语中,青少年往往不用"痛快"、"舒服"等词去表情达意,脱口而出"爽--!"为了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常常在其后增加"呆了"、"死了"、"惨了"、"透了"、"毙了"等作补语.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创造中情与景的互动关系--从四时递嬗看诗人审美情感的变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情感是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中心枢纽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网结点。它的生发及其同外物的互动关系是审美心理学、文艺创作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审美心理学已经证明了审美情感是主体对特定对象的体验、评估和态度,而体验、评估和态度又随着特定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易,同时也证明了审美情感的变易又导致了外物审美特性的变迁,正如王夫之所说“景生情,情生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所表现的四时推移如何激活诗人主体审美情感以及主体情感的反施作用,探索情与景的互动关系。一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客体和表现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重新讨论休谟关于“是”与“应该”的问题 ,指明二者断裂的结构 ,进而阐释事实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事实的价值负荷来填塞从事实到价值的鸿沟。在此基础上 ,重新理解真理以及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化异质——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书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山水描写和以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札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北朝与南朝山水散文在观察点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上,在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不同。这些差异或不同的产生,与二者对前代文学继承的不同侧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不断吸引着学者去探究,而叶嘉莹无疑是其中成绩卓越者之一.叶氏从"境界"一词的源头去考察,先总结出其一般涵义;然后,她又从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在王氏所谓词"要眇宜修"之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她所独创的"感发作用之本质",即"感发"是"要眇宜修"之审美特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是联结"要眇宜修"与"境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上更臻于严密. 相似文献
16.
17.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透析我国独特山水审美观入手,详尽阐述了我国山水文化的主要表现内容、特征及其所蕴涵的深邃精神,极大地丰富我国思想文化宝库,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山水文化及其思想精神将产生极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与《黄帝四经》中《十六经》的《正乱》篇、《雌雄节》篇相对比,可以确定,《三德》中的"皇后"就是"黄帝"。这一认定,对于确认《三德》的思想倾向,对于考察《黄帝四经.十六经》的思想渊源,对于黄老思想的再探讨,对于分析上博简的思想构成乃至形成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全面贯彻,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理解。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基础,来反思和透视实事求是。先分别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各环节“实事”、“是”、“求”各自的真实内涵,弄清了实事求是的实践本质;接着又借用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说明了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最后,提出了实事求是的三条基本实践原则,科学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