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开始陆续问世了。这是我国当代文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据丛书编委会的计划,这套丛书将包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一百多位作家的研究专集和合集”(内含纵跨现当代的作家研究专集),“按文体编辑的作品研究合集”,当代文学论争资料集,当代文学大事记,当代文学作品总目和当代文学评论总目索引。预计总字数将达数千万言。这样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学研究资料,在我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不曾有过。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第四次协作会议和《古代汉语》教材协作会议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至二十二日在我校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协作单位有:中山大学、福建师大、华南师院十五所院校。邀请单位有:广西人民出版社、扬州师院、河北师大、郑州大学等单位。会议由河南师大主持。开封市委、开封市科教办、开封市教育局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由蔺羨壁、吴开晋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坛群星》第一册已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册也即将付印。这套书预计出三到四册。在国内外学人日益把目光投注到中国当代文学的今天,这套书的山版是很及时的。加丁玲所说,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作家已经“五代同堂”。这套书拟介绍包括老、中、青在内的一百三十余名作家。已出版的第一册介绍了公木、赵树理、贺敬之、周立波、郭小川、谌容、蒋子龙等二十六位当代著名诗人和作家。这  相似文献   

4.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自一九六二年问世以来,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书在编选标准、作品解题以及注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今天探讨这部书的问题和经验,对于目前各高校响应英明领袖华主席关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大力编写各种教材,特别是文科教材,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所裨益的。本文着重《作品选》的两汉部分,提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的著名小说,多年来一直是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必选篇目。通过对该课程的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阅读态度和审美体验,同时探讨“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改革和努力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期间虽被从属于政治,但也诞生了不少蕴有“大精神”的作品。历史新时期的作品更多地蕴有了“大精神”,铸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年辉煌。后新时期文学相当严重地失却了这种“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式微,英雄主义不再;作品缺乏原创性和思想深度;作家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异化为脑力劳动者和智本家。当下只有张炜、张承志等致力于史诗创作、真正地将创作与整个民族命运自觉地相关联的少数“孤胆英雄”支撑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纸托邦”(Paper Republic)是中国当代文学域外传播的重要网站和新路径。“纸托邦”自网站创建以来自觉以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己任,这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相关,还得益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海外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纸托邦”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主要有四,即:偏重译介现实题材作品;选译作品每季以一个标题集中推出但内容多样;作品的民族特色鲜明;译者队伍水平高。“纸托邦”为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提供了三点启示:要充分发挥译入国熟悉当代中国文学的译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要注意搭建立体化平台。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典籍一向有“以树喻人”的传统。当代许多诗人、作家也常常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以树喻人、以树咏怀、以树明志。因此,“树”便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之一。对这一意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词的章法     
历来讲文章的有所谓起、承、转、合,近来讲戏剧的也有所谓介绍、发展、变化、高峰、下降各种分幕,讲绘画的也有向背、明暗、比例、空距等名目。似乎写在纸上的东西都应该有点章法,但这些又似乎偏于作法方面,属于修辞学的谋篇范围之内。本文是讲读法,然而为了解作品,帮助欣赏起见,也不能不分析作品的结构,以资参悟。词之初起,本来是从绝句和民歌变来的,绝句本应作“截句”,是律诗的横  相似文献   

10.
孙小兵 《北京纪事》2014,(6):108-109
2014年5月25日台湾微书书法家章厚伦先生来京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百名将军及书画艺术名家全国书画展”,同时捐赠了微书作品《红军长征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召集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讨论会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讲》定稿会,自八月十日至十六日在我州龙井举行。来自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白族、满族、土家族、藏族、汉族等十一个民族的作家和评论家六十六名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论文四十三篇,会上宣读了二十六篇。我校权哲、任范松、徐日权同志宣读了对朝鲜族作家黄凤龙、任晓远、李根权作品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2.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应当以赏析课的作品选讲为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专业的针对性出发,在选择篇目和讲授重点上,侧重于蕴含“情境冲突”等“戏剧性”原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与文学表达相通的剧作技巧以及作品得以调动读者情感的原理,使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人物细腻、含蓄之情感,为学生以“人物-情节”互动模式创造角色、构想情节,对建立现实主义的剧作理念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戏剧、理解艺术。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直作为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材,为各地高校所广泛使用。但同任何一部典籍注释的书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一样,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失。本文就其中编第一、二册作品注释,提出三十余条修正意见,供编注者、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先秦名家之学并非名学。先秦名家是先秦智者学派。他们讲的是哲学(方法论)而不是逻辑学(名学)。其中,惠施是典型。本文从惠施十个命题加以论证,认为惠施“合同异”学说,就是普遍联系的学说,“合”就是联系。分析中,作者见解有一些是独到的地方,比如,“大同异”和“小同异”的论证之类。对不能归结惠施为相对主义,作者也将惠施和庄子对比,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一、轨迹与特征 1.在进入正式研究之前,必须对新时期小说这个概念作一番界定。什么是文学上“新时期”?新时期的上限,一般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即从1976年10月开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编写的《新时期文学六年》一书就持这种观点。1986年全国有三个讨论新时期十年文学成就的学术会议,即社科院文学所召开的“北京会议”,当代文学研究会召开的“呼和浩特会议”和当代文学学会召开的“青岛会议”,也持这种观点。还有更早的,如宋耀良著《新时期文学主潮》一书,认为1976年4月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就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一 “黑色幽默”的名与实 “黑色幽默”是美国作家弗里德曼1965年3月编的一本作品选的标题,书中收入了11位当代美国作家和一位本世纪上半叶法国作家的作品,他认为“黑色幽默”是这些作品的共性。随后,评论众多,多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特殊的文学流派,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些评论追根溯源,划派归类,认为“黑色幽默”是“辛酸的幽默”,“痛苦的幽默”,“大难临头的幽默”,“冷隽的幽默”,“绝望的幽默”等等。他们追溯到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1605),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  相似文献   

17.
博书华,男,1953年生,河北唐山人,现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副主任。傅书华教授在高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开设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理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得学生欢迎,曾获“教学标兵”、“教学优分”等称号。傅书华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在赵树理及山西作家群、新时期小说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作品与争鸣》《小说评论》、《当代文坛》、《当代…  相似文献   

18.
因“墙”有着秩序和规范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往往成为突破封建礼制、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这种具象之“墙”以外的“心墙”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多,如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代连华 《社区》2014,(5):20-2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不仅善于写作,还擅长绘画。他的书,居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而他的画,也频繁获奖。有一年,他的画参加台湾当代名家画展,被邀展的有张大千、黄君璧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而能参加此次画展,也证明作品是很有实力的。  相似文献   

20.
《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一书以“国家文学”的视角和概念,深入复杂的文学格局并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偏重个案分析.填补了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中的学术空白。书中体现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本身既是文学研究的资料发现,同时也拓展了研究视野。最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给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