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宪法的保障人权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保障我们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各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宪政乃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其本身亦有内在的发展之阶段.对此,晚清以来的诸多宪政论者,均有明确认识,并为今日中国宪政之发展留有诸多启发性见解和历史性经验.晚清立宪之所以有"预备"之说,实际上就是"宪政阶段论"的最早实践,即将立宪分为"预备立宪"与"正式立宪"两个阶段.可以说,晚清立宪的所有纷争都是围绕着"中国立宪是否需要预备阶段"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的,现实主义者坚持宪政阶段论,主张中国立宪必须有一个预备阶段,而理想主义者则反对立宪阶段论,主张"即刻"宪政.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从中国的法治建设实践出发,在充分吸收法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指导和影响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本文以1978年以来中国执政党的重要政治文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为主要文本,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0年"这一特定时刻的到来,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基本特征、主要内容进行着全方位的解读.本文的旨趣并不在于对于该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实样形态及其重大意义做现象学上的重复描述,也不在于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建言献策,而在于通过考察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形成路径,反思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各自的存在场域及其作用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公法"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公法观念、公法理论以及公域法治目标在法律体系范畴内的集中表达,被视为当代中国公法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深刻命题.关注公法制度建设,完善公法体系,应当充分注意公法观念从传统公法向现代公法变迁的历史维度,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公权力主体构成、运作方式与功能要素的深刻变化推动着公法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公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由此导致公法价值由单纯的宪政秩序扩展为公域秩序,公法构成亦由单纯的国家法发展为国家法与社会法的合体,公法建设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高立法质量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立法质量与法律体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立法质量是大家基本的共识.而提高立法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是保证法律的合宪性,强化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使宪法价值通过普通法律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而程序保障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程序视角分析,我们应当严格规定修宪程序,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应当细化宪法实施中的各种程序规范,以推动公民行使国家权力,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对行政权的程序控制;完善宪法监督程序,特别是违宪审查程序,使违宪行为受到制裁。  相似文献   

8.
从宪法的角度考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法律地位应该认定为基本法律。基本法律的认定应该有新的标准。从宪法渊源的角度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宪法性法律。但是宪法性法律的提法存在问题。综合多种因素,宪法性法律的概念可以被基本法律取代。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独立的有效的宪法组成部分 ,宪法序言不仅对宪法正文具有约束力 ,它本身也应具有法律效力。为避免频繁修改 ,写进宪法序言的内容要符合重大、长期、简约、原则的要求 ,要突出宪法的规范性 ,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使宪法规范具有中立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林泰 《兰州学刊》2012,(1):213-215
在当代,宪法修改既是一个政治现实,也是一个法律现实。宪法修改,既有体制内的动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政府集权的力度加大与控权的实现、政治的开放和民主的推进;也有体制外的动因: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与社会转型、社会新兴的公共需求的凸显等。当然,基于表现的合法性也越来越成为修改宪法另一重要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1.
宪法与民法之间本应保持一种具有适度张力的相倚关系,但在当下我国的现实语境之中,尤其是在近年所谓“宪法司法化”的进程中,曾出现了可谓“泛宪法思维”、“超民法思维”以及“脱宪法思维”等三种彼此不同、却又互相纠葛的错位倾向。其中,前二者曾以混在的结构,在2001年的“齐玉苓案”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而后者则可从2006年的“河南地域歧视案”中窥之一斑;至于刻下《物权法草案》中所可能存在的另一种可谓“泛民法思维”倾向,也恰好与“脱宪法思维”倾向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契合;凡此种种法律思维上的错位与暗合,已然在我国当下云诡波谲的时代背景中形成了一副有关宪法与民法之间关系的混乱图景,有待于澄清。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理念因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逐渐恶化而产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也会引起一场法律变革。今后,所有的立法均应把“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同时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重新评价和修改,将生态保护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各个法律部门之中。作为以现代经济核心——金融为调整对象的金融法律制度也要向着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方向转化,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渗透于金融秩序、金融效率、金融公平等金融法的基本价值观之中。  相似文献   

13.
童庆平 《兰州学刊》2007,2(6):108-111
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看法不尽一致.从政治制度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宪法属于政治制度;从历史生成逻辑来看,现代宪法(或现实宪法)早于现代国家而产生,也早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而产生;从与其他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权力授受逻辑关系来看,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从自身内容来看,宪法是当代中国其他一切重要制度的法律依据.宪法是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控制工具,是社会秩序的两根支柱,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治国安邦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辅助手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要在法治的范围内,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5.
论"芦部宪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当代宪法学界的执牛耳者———芦部信喜先生所建立的宪法学体系,在理论构成上具有相当丰富而又相对自足的内容,体现了对日本现行宪法的体系性思考,在日本拥有“芦部宪法学”的专称,甚至被誉为“日本宪法学的金字塔顶”。它的出现,乃是已有数代传承的日本宪法学说史发展脉络的自然延伸,而这一脉络又与德国国法学—宪法学的发展脉络具有一种对应沿承的结构类似性。由此理解“芦部宪法学”的理论要点,把握其法教义学的学问品格,就可以在一个方面上确切了解:传统宪法解释学是怎样进一步发展成为“规范性宪法学”的。  相似文献   

16.
邹俊伟 《阴山学刊》2006,19(3):89-92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和长期以来分配领域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分不开的.要降低这一政策口号的负面影响,就必须进行政策理念创新,不能只要效率而抛弃公平,而是要使公平与效率在多维度空间的交互作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黄瑞敏 《学术研究》2003,9(7):115-116
在当代中国的刑事立法中 ,“以礼入法”已经没有丝毫痕迹了 ,举凡犯罪、刑事责任、刑罚都不会因为当事人身份关系而有所不同 ,当然 ,以身份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犯罪除外。然而 ,人们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即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对立 ,及其造成的对法律的规避。这里所谓的民间法是指一种潜在的 ,在社会中衍生的、为社会所接受的规则。民间法的资源并非完全来自民间 ,民间法必定会受到历史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如儒家传统。现代社会要确立司法的权威性 ,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公众的信任。专业性的法律家对司法领域的垄断性…  相似文献   

18.
《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的发表,提出一个大问题:何谓“辩证逻辑”?十多年前,就有逻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中国古来就没有哲学!现在,马佩教授在评析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辩证逻辑不是哲学。由此,有必要对辩证逻辑与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辩证关系加以说明。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与马佩教授的新作有所同,也有所异,两者互补,差异统一,相得益彰,对于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学,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旺 《东岳论丛》2000,21(2):14-16
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政府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市场存在缺陷要求政府干预 ,而政府存在缺陷也需要市场介入。政府对市场缺陷的校正或许会带来新的缺陷 ,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政府功能和市场功能之不同程度的交互组合配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