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发展中国家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的情况,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遇到"金融压力"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当代货币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七十年代前半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就其本来的意义来说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方面的概念,经济增长理论也主要是研究作为社会经济生活运行总体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动态的演变过程的,侧重于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当中的总量。而这个总量又是一个庞杂繁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复杂结构的经济变量。这个经济变量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在  相似文献   

3.
从思维认识论的高度来观察,战后10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在日本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中逐渐解体,新的思维模式不断被提出.在研究社会思潮变化问题时,如何确定思潮变化的时间标志,尚有很大争议.有一种"五年周期论",认为基本上每隔5年时间,出现一次新的社会思潮以替代旧的社会思潮.我把战后40年大体概括为4个时期:(1)战败至五十年代末;(2)安保斗争的激烈冲突与新安保条约通过的六十年代;(3)经济高速增长和学生运动结束的七十年代;(4)1982年中曾根内阁上台以后.显然,每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我认为只有1960、1970和1982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一、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方法论基础A.艾希纳撰文论述了近数十年来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形成以及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许多潜在过程.正如作者指出,这些过程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上对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理论日益不满.尽管有过所谓"凯恩斯革命",而这一新古典主义学说依然是正统经济理论(经济学)的基础.艾希纳的文章对一些关键性的方法论问题作了论述,特别强调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于基本经济问题研究的意义.然而,我们认为,关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新学派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总的结构中的地位问题,仍有必要加以补充,并对其基本的理论研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中,蕴涵着一个上至理论根基,下至具体操作的集成模式。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用《实践论》中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个"知行统一观"的具体构成,可作如下归结:知行观的理论基础———实践论和矛盾论;知行观的知行原则———实事求是;知行观的知行宗旨和慧源———群众路线;知行观的知行方法———调查研究;知行观的知行指归———研究国情走自己的道路。这个集成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结论在毛泽东哲学体系中所凝结成的哲学"蓝本",它已潜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人民的知行规约。把这一集成模式提炼和归结出来,具有重要的哲学及文化"原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邓小平的中国已成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特殊模型.七十年代外交大转变之后,大规模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将中国推向社会主义世界的特殊位置.彻底的改革?还是一次或多次的改革?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人们往往用下列形式表现中国的政策:现代化、对外开放和改革.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现代化是否在开放之后?还是开放或现代化带动改革?或两者都要取决于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做好这项研究又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因为,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和健全这些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分不开.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就是要创造一种使"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就是说,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中,我们绝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即这些法律制度必须是以人为本得到具体落实的重要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和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应包括十个方面: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尚和彰显人性;坚持人的独立自主;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权利优位于义务;权利优位于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8.
下面发表的两篇书评文章,评介了王作民同志《美国万花筒》一书中提到的两本书:《繁荣到此结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和《左派研究院——美国校园里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两本书中,前一本分析了七十年代美国经济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揭示了美国经济从战后的繁荣走向七十年代的表落的原因;后一本书则介绍了七十年代以后大学校园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完盛行的原因,指出,日益增多的青年学生由于对传统的指导思想产生一种幻灭感,纷纷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和探索.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美国人,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分析和批评,对于我们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些本质特点的认识,是有参考价值的.前一本书虽然成书时间较早(七十年代中期),但书中提供的种种情况,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美国经济衰败的结症——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对利润的无穷追求,对我们观察美国经济今后的发展动向等,都不失为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直面现实是理论研究应该具有的风格.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学一直沿袭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偏重于规范性分析,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而我们却把它当做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这是一个误区.当代中国经济学应走出这个误区,从规范性走向实证性,这样才能构建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的作者(罗马尼亚学者)利用六十、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学家著作中的实际资料,表明资产阶级民主的人道主义这个论点和"机会均等"、"社会流动性"、"社会变动"的观念(这些观念构成资产阶级宣传的理论基础)是站不住脚的.例如,法国国家调查统计研究所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11.
据苏联《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80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1979年共发表了21部研究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论述"现代帝国主义当前的矛盾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特点"问题(共发表了6部专著).1. 《现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增长和周期的理论(批判性分析)》,着重分析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各种理论和模式,以美国为例,对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特征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匈牙利"柯树特"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瓦罗·洛娅的长达四百页的新著《生物界和社会——生物论的批判》,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匈党中央理论刊物《社会评论》1979年第11期发表了园艺大学副教授基什·尤蒂特的这篇书评,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至今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十分重要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目前广为流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将这一基本规律解释为:通过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与全面发展.研究基本经济规律是研究社会生活的首要方面,即物质生产的基本因果关系问题.这一基本经济规律应作为反映物质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规定性的规律加以研究.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基本经济规律反映的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的因果关系.当然,谁都不能否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把这种相互关系视为经济增长中的基本因果关系,那就错了.因为当我们在谈物质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之前,必须首先揭示物质生产本身的实质、质量的规定性及其社会形式,并确定物质生产中的基本因果关系.众所周知,任何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构成某种程度的完整的统一体,而研究任何生产关系的体  相似文献   

15.
一、八十年代的战略转变战后南朝鲜的所谓经济"起飞"始于六十年代,通过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开发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62—1983年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2%,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南朝鲜六十至七十年代推行的出口主导型开发战略基本上属于一种外延的扩大再生  相似文献   

16.
一、六十年代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出现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著作.这一动向首先是从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等学科开始的,其中心概念是所谓的"经济增长"(Lewis, 1955; Hoselitz, 1960; Rostow,1960).与此同时,由社会学家进行的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探讨"工业化"一词的理论也于五十年代开始提出(Moore,1951),并与"经济增长"论者重视社会的论述不谋而合.这一学派有不少人仍遵循社会学传统而使用"社会变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理想社会.在文化"轴心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史中,理想社会也是哲学家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同时期的古希腊作为中西方两大文明的起源,根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分别建构了不同类型的理想社会理论.将这些理论汇总、整理和比较后,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既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没有搞清楚,而是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没有搞清楚.邓小平的这个论断还阐明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及特点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经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十多年艰难曲折的路程。十多年的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原有经济体制的任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改革开始起步。从1978年到1984年,经济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农村改革大大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结束了农业生产的长期徘徊局面,造就了持续数年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增长。二是多种经济成分迅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欧洲由于意识形态的革命,制度变迁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科技革命通过制度很快进入到工业社会,相应地形成了理性的社会结构,经济也沿着斯密理论和现代增长方式增长;而同时代的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惰化,社会结构沿着"意识形态-农本社会-伦理社会"自我强化的方式演化,缺乏建立有效财产法律制度的意识形态,工业革命也不可能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产生.现代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不断构建完善的、使市场经济自我生长和自我扩展的、更加容易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