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墨学的衰落     
墨翟大抵生活于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这时的中原各国,逐渐抛弃了“尊王攘夷”的招牌,不再以谋求侯伯为满足,而是公开地为攻城掠地并兼弱国而争斗不休。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非命”,“尚贤”、“尚同”等学说,创立于此时,与儒学并显于整个战国时期。到了秦代,儒墨两家均被禁焚。可是到西汉中叶以后,儒学独尊而且成了我国历代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墨学却明显地衰落了。  相似文献   

2.
荀子对墨子思想体系中"尚贤"、"节用"、"修身"、"非攻"、"救守"思想都有接受与传承,对墨子"非乐"、"天志"思想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荀子通过对墨子思想的接受与抨击,完善了其儒学思想,并成为战国末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尚贤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包括什么是贤、如何育贤、为什么要尚贤以及怎样尚贤等一系列问题。墨子的尚贤思想不仅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时至今日仍不失有现实意义,值得大力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尚贤"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尚贤"思想在具有功利性、彻底性、进步性的同时,也具有空想性、主观性、狭隘性的特点.但墨子的"尚贤"思想更注重的是社会要有明确的分工,等级制度不可废,"尚贤"思想是在"义"的指导下对社会现有秩序的改良主张.  相似文献   

5.
墨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说是包含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学、军事、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从战国到秦汉年间,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思想主要贯穿于《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论述中,其中蕴涵着墨子改革社会政治、建立由"贤良之士"主政的"爱利百姓"之和谐社会理想。儒家和墨家一样,也是致力于"经世济民",但其治世的依据原则和践行  相似文献   

6.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关系所表达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一以贯之的精神,构建出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精神的逻辑发展轨迹。由此横断面所管窥出的政治思想,还能使我们联想到其后长达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主导思想,似均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奠定其主干。  相似文献   

7.
尚贤思想是汉初策论的重要内容.陆贾<新语>和贾谊<新书>通过总结前代特别是秦朝的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了尚贤思想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保障尚贤政策可行性的建议.汉初尚贤思想是历史借鉴和现实政治需要相结合的体现,对汉代政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尚贤思想以血缘亲情的人才标准为核心,主张人文伦理的人才素质,形成尚贤和亲情的双重选拔原则。先秦墨家的人才思想以物质功利的人才标准为核心,主张物质技术的人才素质,形成唯贤的绝对选拔原则。儒家尚贤,强调"仁"的价值,有人文伦理的典型特征。墨家尚贤,强调"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突出物质技术特征。儒家的文化维新思想,使其尚贤思想符合历史发展,余韵悠长。墨家的现实功利思想,使其尚贤主张显赫一时,但很快就消弭于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9.
韩非传     
我国社会到了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阶级之间所进行的夺权与反夺权、反复辟与复辟的斗争更加激烈。儒法两家的斗争,作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也随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法家在同儒家的理论斗争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新的思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控制理论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使社会控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荀子在构建他以礼和法为主线的社会规范体系的同时,还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社会控制运行机制。这套运行机制,以教化和赏罚为基本的实现方式;以通过“尚贤使能”所构筑起来的社会官僚机构为组织保证;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中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修养、君臣德行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而有关“治世”问题的讨论,大抵可置于以“德治”为核心观念的思想结构之中,体现着战国儒家德治为本的政治思想。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思想与汉代儒家思想的差异,如“君子”指称的变化、君亲观念的转变等,都与战国秦汉社会现实的变化特别是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散发着耀眼光芒。士的壮大,讲学授徒之风的炽盛,带来学术思想的空前繁荣和活跃。各个学派一方面要宣传己派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攻讦别派的谬误,因而论辩之风大盛。孟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雄辩、善辩赢得无数次辩论的胜利,也为后人留下许多论辩技巧,供后人参考使用。现代社会举办辩论赛,唇枪舌剑之间,辩论技巧的运用是取得胜利的法宝。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其中的论辩艺术为后人的辩论赛提供了很多辩论技巧,并已被后人实践之。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法家君主论是一个悖论,它包含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容.理性内容是指它对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王权政治的鼓吹、对制度化的强调以及对法的明确主张.非理性的内容则是指它对人性的否定、对君主个人绝对专制的鼓吹以及对各种卑劣的统治术的热衷.这种理性内容与非理性内容在战国法家君主论中的混容决定了这一理论的悲剧性.尽管它是同时期诸家君主论中最具有理性色彩的理论,但最终依旧滑入绝对专制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重商政策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必要政治保障;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地域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交通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5.
"出奔"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战国"出奔"虽在数量上少于春秋"出奔",但仍然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战国时期的"出奔"是由政治斗争、战争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出奔"者在"出奔"之前都会慎重考虑"出奔"目的国,但是由于自身和政治环境的差异"出奔"者的结局也各有不同。与春秋相比,战国"出奔"呈现出"出奔"次数较少、士阶层成为"出奔"的主力军、"出奔"多属个体性行为等特点。"出奔"对宗法制的进一步崩解和封建官僚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才,促进了人才及以人才为载体的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的通行理解。尤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纵横家是中国古代一个活跃的政治和文化群体,战国纵横家活跃尤其频繁,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后,对战国纵横家行为和思想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文章对三十年来学界对战国纵横家的研究论文成果作了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原一致。文章从考古资料探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的变迁,认为地理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此阶段该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他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  相似文献   

20.
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