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把我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放置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或许对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特质而不是泛泛地解释一些表面现象有所帮助。当然,古代诗歌及诗论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问题就变成古代诗歌及诗论如何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为着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讨论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公木同志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也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在诗歌理论研究上,他的成就是卓著的。他的诗论分为古典诗论和新诗论两部分。本文重点谈他的新诗论。 公木同志的新诗论,不是就诗论诗,也不是有意标新立异,而是在各个时期,在新诗的不同发展阶段,针对诗歌创作的倾向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看法。他  相似文献   

3.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其诗歌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皎然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皎然研究具有两个特点:一、研究数量多,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更加系统化;二、皎然诗歌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这其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如对皎然诗歌审美内涵的研究及其价值的再认识;对于皎然诗论中各种概念的具体指向和内涵的辨析;对于佛教世界观和认识论对皎然诗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佛教在怎样的层面上渗入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于皎然诗论中的文艺心理学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4.
佘丹清 《兰州学刊》2006,(11):82-83,115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构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①。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化合而来。所以他的诗论理论来源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另一个则是国外的象征主义诗论,特别是梵希乐的纯诗理论。但是,梁宗岱却不是一个完整的象征主义诗歌创造者,这是因为他的聪明自恃而又疏于持续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其诗论力主尊情,强调诗歌表现真情和怨情,抒写怨愤和忧患。同时,魏源强调诗歌反映现实,为现实政治服务。在艺术表现上注重赋的表现手法。魏源的诗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霍俊明  岳志华 《中州学刊》2006,2(2):221-224
胡风的诗论构成了其文艺理论的不可忽视的部分,他的诗论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重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和战士身份,并推崇和鼓吹无拘束的奔放的自由诗歌体式,对诗艺和其他诗歌体式则相对忽视,对诗人身份的认定也有偏颇之处。胡风的诗论正是在合理与偏移之间同时展开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妙悟与天机是东方古代诗论的两个范畴,中国古代妙悟说的代表人物是严羽,韩国古代天机论的代表人物是许筠。这两个范畴在他们的论说中,除了肯定诗歌别趣、别材与灵感问题外,也在批评对象、批评基点、批评方法、批评作用等方面有所不同,另外,许筠的诗论观点还从传统儒家诗论观中解脱了出来,拓宽了诗歌表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体”一词 ,是李奎报诗论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体”这个概念在李奎报诗论中有两种含义 :一者 ,指“诗作法” ;二者 ,指“艺术风格”。李奎报的诗歌审美评价 ,对中国当代文学吸收外国文学遗产的过程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先生编撰的《诗论》堪称中国诗歌理论的里程碑,全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其一,以人类学为背景,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其二,中西互证,事实与学理并用;其三,始终不离节奏韵律,强调形式因素对现代诗歌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先生对诗歌的自律性、唯美性、体系化等因素的推崇,这使得《诗论》具有显著的现代性特征,而这也正是他对传统诗歌现代性转型的推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红丽 《兰州学刊》2007,(6):145-147
文章首先对陈辅其人及其诗论著作《陈辅之诗话》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证.然后,从其文本出发,考察陈辅的诗学观念:诗歌的本质是"体物赋情";诗歌应当具有"意深远而味悠长"意境;构思应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语言应当有创新;诗歌应当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王夫之诗论研究普遍出现了偏于其情景关系的倾向。在认真阅读了王夫之的有关诗论以后,笔者认为“诗乐之理一”也是王夫之诗歌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他将诗与乐的关系明确表述为:“乐与诗相为体用者也”、“诗与乐相为表里”。乐为“体”、为“里”,诗为“用”、为“表”,王夫之如此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把音乐视为诗歌的本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在“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口号的指引下,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出现了与传统言志观诗论大异其趣的三种变化。其一,以形式融化内容;诗的整体结构(即形式)上升为诗的本体。其二,以内在转化外在;诗的内在节奏统一外在声韵格律。其三,以时间率领空间;诗的节奏串连诗的意象。王夫之的这些新观念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理论总结,也是对诗歌审美派理论的发展,更是对前后七子格调说与诗法论的纠正。  相似文献   

12.
梁宗岱的早期诗集<晚祷>,收入诗人1921~1924年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形成自己独有的美学特色--注重自我内心的情绪表现,借助自然意象,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法营造一种意境与氛围,使人产生圣洁的、虔敬的情感.梁宗岱早期诗歌创作对其诗论建构的意义在于:为接受法国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诗人特有的旨趣与眼光,使得梁宗岱的诗论更具有新锐的见解与美感的恒久魅力.因此,我们研究梁宗岱的诗论不能离开他早期诗歌创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复活一个本真的梁宗岱以及揭示梁宗岱的诗论价值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义天 《云梦学刊》2006,27(5):84-88
在明代中期以“格调”为核心的诗歌复古思潮中,谢榛扬弃地继承了前人诗论。在回归古典的具体途径上,谢榛强调“兴”对于诗歌的积极作用,提供了以“悟”为核心的诗歌借鉴理论和创作主张,力图超越古典,开启后世,从而逗露出明代文坛审美风尚转型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将之放在整个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历史中,则能更加清楚谢榛诗论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孝弟 《齐鲁学刊》2012,(4):136-142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的诗话理论中,对诗歌之"叙"事"有比较丰富的论述。梳理研究有关的论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诗论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诗歌节奏不是由顿构成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的节奏是由分割成两三字一个的节奏单元即“顿”构成的,这就是“顿诗论”。这种理论并没有经过诗人,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诗歌爱好者认真的讨论和认可,却成为二十年来各种出版物(从严肃的科学著作到普及读物)解释汉语诗歌节奏结构的唯一理论。在林彪、“四人帮”文化法西斯主义压制下,连起码的,几乎是纯技术性的讨论都被窒息。对“顿诗论”表示不满的人很多,但出版物上却只有顿诗论听不到反对的声音,现在该是认真讨论这问题的时候了。“从民歌中吸收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这是毛主席的遗愿,我们的诗人有责任和人民一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曾国藩的诗论是有某些特色的。它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应当占着一定的地位。曾国藩论诗之语,散见于信札、日记、书籍批注之中,不乏精辟可取的意见。本文姑论其三题,以见其诗论之一斑。诗的“情”与“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诗坛上有唐诗派、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指出曾国藩就是宋诗派的著名诗人和诗坛盟主。他说:“道咸以来,何子贞绍  相似文献   

17.
联系先秦儒家的一些诗歌理论观点,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的社会作用、诗歌的体裁和手法几个方面论述分析了<毛诗序>对儒家诗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35中,论述魏晋至明代的歌选本、诗论和诗歌批评著作,以“大中至正之门户”〔1〕,“未敢以私智立异说”〔2〕的客观求实精神,对历代诗歌选本和诗论做了较为全面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初步看来,他对历代诗歌选本、诗论的研究,在坚持正统儒家价值取向和复古论立场的同时,吸收了明代审美主义的创作和理论经验,推进了儒家诗学审美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杨慧 《理论界》2006,(7):212-213
梅尧臣以唐代诗人的创作理论为基点,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诗歌的接受理论领域,在其诗论和诗歌创作实践中关注读者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意境说召唤读者;创新意识吸引读者;情真象实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20.
比兴与写人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历来就是把比兴作为诗歌的正宗表现手法来对待的。从《诗经》开始,一直到近代的诗歌,都继承了比兴手法。朱自清先生认为,《诗》中的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这当然是对的。不过,若从美学的角度看,比兴除了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外,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