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裕是晚唐武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担任首席率相,会昌五年发生的灭佛事件是晚唐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以往史论认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事件上一手策划和具体执行了这次行动。作者根据史料,认为李德裕并本策划会昌灭佛,在灭你行动上也是有保留地参与了一些杆动。  相似文献   

2.
3.
幕末日本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为锁国论与开国论的纠葛,并与尊王思想相结合,先后形成尊王攘夷论和倒幕开国论。开国论者认识到西方近代科学特别是军事技术的优势,主张将它作为有用的“长技”加以吸收利用。这种主张其实是为了“以彼制彼”所倡导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大攘夷”策略。  相似文献   

4.
贾谊实际上是西汉最大《左传》学派的开山祖师。贾谊是构建西汉《左传》“传训故”特色的先师。贾谊《左传》学著述早佚不传,其关于《左传》之遗说俱见《新书》。贾谊《左传》学派薪火相传,然至两汉之际,终于晦没。其晦没主要原因在于刘歆《左传》学派的形成与兴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经学特别是《春秋》学的两大命题,“尊王”与“王鲁”分别主要出现在《谷梁春秋》的经传与《公羊春秋》的经传汉注中。二者所蕴含的截然不同的思想,在本质上决定了《春秋》二传在两汉的地位,甚至对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公文语言的特征 ,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结合具体的实践应用 ,探讨如何使公文写作更具文采  相似文献   

7.
颜之推是北朝唯一成系统的公文理论批评家,他的《颜氏家训》中体现出的公文思想是不可忽视的.北朝公文理论虽然没有南朝成熟,但由于儒学的影响,对能经治国家的实用性公文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北朝文人,基本都是公文大家,苏绰、魏收、邢邵、温子昇等均以公文名世.北朝对公文文风的改革甚至影响到隋代.  相似文献   

8.
夏继先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82-86,108
叙事结构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人们早已熟知,对《左传》叙事结构也早有分析,但大多还局限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基础之上,也相当零碎,其研究有进一步拓展之必要。从西方叙事学理论来看,《左传》叙事呈现出了依"经"而行的时间结构"、众星拱月"的板块结构与"散点串珠"的隐性结构三大特征。这些特征背后体现了《左传》最大的"隐义"所在——既继承了《春秋》记事特点,又与《春秋》相迥异——《左传》应别为一家。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中的“烝”、“报”婚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淫乱性质的婚姻,“烝”是下辈男子与长辈女子间的一种不符合伦理的婚姻名称,“报”与“烝”的形式相近,也是与自己不同辈份的女子之间的乱婚。“烝”、“报”婚与群婚中的转房婚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婚制,也不属于任何形式的群婚。  相似文献   

10.
耿加进 《北方论丛》2016,(6):138-142
“慎”是精神始终处于紧张、诚悫、专一的状态。在《尚书》中,“慎”表现为一种德,如“慎徽五典”“慎乃在位”“慎乃司”“慎乃事”“慎厥身”“慎乃俭德”“慎乃宪”“慎明德”“慎财赋”“慎出乃令”“慎终于始”“慎厥初”等。作为德的“慎”,不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而是对国家治理者的要求,要求其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严肃而谨慎地对待和处理一切政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1.
考察《左传》中"勿"与"毋"两个否定词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我们发现:传统的"勿=毋 之"的公式是不成立的,"勿"是一个经常用于后续句中并且主要对及物动词本身进行否定的副词;在此基础上,考察"无"和"毋"的关系,我们又发现:并非所有的"无"都通"毋",只是作为副词使用的"无"与"毋"相通。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风骨"说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刘勰在《风骨》篇中首次提出"风骨"说,具有范畴论价值。另一方面,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刘勰认为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是挽救当时浮靡文风的重要的良方。因此,《风骨》篇还侧重于教风骨之法,就如何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风骨"说具有创作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14.
黄杰 《文史哲》2022,(2):105-115+167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左传》中两例“荆尸”的内涵逐渐成为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曾宪通、于豪亮等学者根据新出土文献将其解为楚月名,但不少学者持异议,并提出多种新的看法。结合前人的研究,并仔细考察上下文可知:庄公四年“荆尸”应解为举行某种祭祀,与清华简《楚居》“夜而内(入)■”的“■”有密切关系;宣公十二年“荆尸”应解作月名,传文本身包含了表明“荆尸”是时间状语的关键证据。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要充分重视利用出土材料解读传世文献的复杂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状况,从目前诗学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在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诗学比较,重要的是要构搭彼此“相遇”的桥梁和寻求对话的“中介”,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诗学,以西方文论作为参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寻找本民族诗学在世界诗学中的地位,一方面发现本民族诗学和世界上其他民族诗学之间的汇通点,以促进中国诗学的走向世界和世界性诗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06,(12):153-157
《易》之“象”和《诗》之“兴”是两个既紧密相关又互有区别的范畴:其共同之处是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隐喻,都需要借助“象”来表情达意,而且存在一定的源流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哲学范畴,后者是一艺术范畴,这就决定了前者主要用于言理,后者主要用于抒情;前者是灵活多变的,后者则是固定不变的;前者所取之“象”既有实象又有虚像,后者所取之“象”则仅限于实象。  相似文献   

17.
《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悲剧小说。《灭亡》的创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金为了发泄刚到法国时内心的痛苦而写的,第二阶段是写有关凡宰特、沙珂和朋友来信的部分,第三阶段是收到大哥的来信以后写的,第四阶段是他最后整理、抄写的时候插进去的内容.第一、二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在”时期,第三、四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为”时期。  相似文献   

18.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文书形态和运作机制的变迁入手 ,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长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首先考证《独断》有关公文书的记载 ,旨在纠正一些流行的误读。将奏事文书与对奏事文书进行批复的诏敕文书对照起来 ,有利于了解当时政务申奏与批复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 ,结合汉代政治体制的变迁 ,论证《独断》所记载的公文书只是蔡邕所处时代的制度 ,而不能以之涵盖整个两汉时期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本论首先概述正统史观,再以《汉书·刑法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班固对汉及以前之兵刑制度史的撰述,从国家政权与法同源于天、王朝嬗递与兵刑继受、国家治乱与礼刑秩序三个层面解构蕴含于《刑法志》中的正统史观与法律观念,并以宽恕历史为基点再评正统论。  相似文献   

20.
<左传>第一次将上古原始叙事文体的粗线条记事加以细化,完整地记载一个史实、事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开创了"言事相兼"的叙事文体体式.<左传>的这一叙事特征,其内在成因是对"礼"的记载:作者自觉地将"礼"作为记述历史的中心视点,以事明礼,使<左传>始终参照礼来记事;而"礼"以过程和细节表现其意义,要求记录者对事情的本末和细节特别关注.礼仪的言行相兼及记言明义,使得<左传>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事必兼言的写作手法,由此形成了言事相兼的全新叙事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