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12,28(3):47-50
从墨子思想的整体看,“兼爱”、“功利”的主张与家庭伦理之间确乎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被孟子直接斥为“无父”。但实际上,墨子吸收了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人伦思想,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儒家“家国同构”的路子。同时,墨子把“兼爱”、“功利”作为家庭伦理的思想基础,力图消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使之相融合,从而完成了墨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悖论式建构。这就为古代家庭伦理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国家庭伦理思想史上颇具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墨家的伦理思想甚为丰富,其兼爱说、贵义说、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论以及其关于义与利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伦理观皆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学在根本精神方面是一致的。许多人总是将墨学与儒学截然对立起来,喜儒者则非墨,非儒者则喜墨。其实,墨学与儒学虽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精神却并无二致。儒家提倡仁,讲爱有差等;墨家提倡兼爱,讲爱无差等。但墨家的爱无差等只是指“视人之父若其父……”爱人之亲与爱己之亲无差等,并非认为上下左右各种伦理角色互尽义务的方式全…  相似文献   

3.
作为封建时代的叛逆、反封建的思想家安藤昌益,以自然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批判封建道德为理论前提,创立了以平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在日本封建社会的末期,表现出独自的特点,奠定了他在东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笔者试从东方伦理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探究安藤昌益的伦理思想。 从伦理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任何一位伦理思想家都曾程  相似文献   

4.
史锦梅 《社科纵横》2006,21(6):116-117
由墨翟所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曾被称为显学,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从经济思想内容上来说墨家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衰败了。本文就其衰败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并论述了墨家经济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书孟  曹峰旗 《浙江学刊》2002,2(6):163-166
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理性与情感 ,在他们的伦理思想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凸显。在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为主要命题的伦理思想中 ,提倡美德在于知识 ,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 ,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崇理抑情的特点。而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中 ,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 ,表现了轻理重情的倾向 ,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2):76-78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开创的墨家学派曾一度引导过当时的思想界,时人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家也重视君子的培养,但他们的君子观是建立在自己学派的道德主张之上的,如兼爱、非攻、节葬等等。因为他们的群众基础不同于儒家,所以对儒家的君子观也就不时进行着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系统的君子思想。墨家的"君子"思想有其积极的成分,如对君子品格的要求和规范,但有些很显然也脱离现实,如对音乐的评价,所以在关注墨家的君子观时,应辩证分析,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墨家的君子思想和社会主张。  相似文献   

7.
张豫 《社科纵横》2011,(8):120-122
先秦儒家以"圣"为理想人格,而墨家思想则以"贤"为理想人格。"圣"的理想人格使得儒家在价值观上将"义"放在最高位置,而相应的墨家确立的"贤"理想人格则使得他们将"利"放在最高位置。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儒墨两种思想的冲突。由于两种理想人格内在有可以结合的特性,故在后世的发展中终于以儒家"圣"吸纳墨家的"贤"形象而使得两种思想最终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8.
王韬(1828—1897),是近代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史学家。关于王韬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学者们已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论述,然而对于他的社会伦理思想,还很少有人给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基于此,本文拟对王韬社会伦理思想的内容,其形成的社会基础、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以社会批判为主,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同时关注日本现实道德问题。与经济学和历史领域的问题意识不同,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着力于将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日本共产党的理论学说,但确实在公民权、人道主义、发达国家性质等问题上对其给予了指导。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多集中到学院派的学者及其理论研究之中。本文着重考察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总体形态。  相似文献   

10.
石群 《浙江学刊》2006,(6):191-193
陈亮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以义利观为核心的事功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勇敢地站在了当时的“显学”———理学的对立面。本文试从陈亮事功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及终极目标来分析陈亮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1.
马晓颖 《创新》2016,(2):55-62
共同体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但其与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共同体伦理观念是分不开的。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都曾出现体现共同体理念的伦理思想。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共同体或是进行理论探索,或是进行理想寻求,或是将其作为理论探索和理性寻求的背景预设。这些相互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共同体伦理思想,层累堆积,又循环往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代西方共同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理解当代共同体主义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本体论是针对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不断地发问。“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是关涉教育本体的基本问题,墨家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诠释。基于对“何以为”问题家族的解答范式展开理论探索,通过回答“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墨家实现了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解答。对墨家教育本体论展开研究,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墨家哲学。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产生的伦理思想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竺效 《学术交流》2004,(3):15-21
每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法律理念,法律理念的实现有赖于构成该国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因此,必须将法律理念具体细化成作为各个法律部门统率的部门法之法律目的。环境资源法的法律目的有其产生的环境伦理思想基础,通过比较中国古代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源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我们应当将已被发展了的以"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国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形成的主要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威  崔圣楠 《学术交流》2015,(2):207-211
明清家法族规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欲对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转化,首先要坚持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原则,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在充分发掘与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之融入到中国当代伦理文化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与本质。它的主旨在于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斗争,重点在于对旧道德的否定和批判,突出强调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对立决定道德观上的阶级对立。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伦理观既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方面,学习借鉴毛泽东伦理思想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伯成 《社科纵横》2010,25(12):105-106
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主流,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顺应天常",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寡欲节用",强调"取有度用有节"。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学说启示我们,在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危机感,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新伦理的重要构想者和践行者,孙中山在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始终非常关注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因此,纵览他的整个思想学说,我们可以发现伦理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那颇有建树的伦理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伦理思想的宝库。整理和开掘这...  相似文献   

18.
赵麦茹 《唐都学刊》2014,(4):113-118
墨家的经济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因子,这一点在其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及分配观中这几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墨家的这种思想给身处生态困境中的当代人类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杨武金  梁超  Chi Zhen 《孔学堂》2023,(2):4-15+105-115
一套可信度高、具备强大说服力、能把道理讲清楚并表达出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其背后一定有彰显民族特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方法作为强大支撑。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的逻辑之魂,主要就是墨家逻辑。在语形层面上,墨家“故、理、类”“三物”逻辑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说理方式;语义层面上,墨家“明是非”的取“当”求“是”思想构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统一;语用层面上,墨家“两而勿偏”的权衡思维原则构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具有鲜明政治伦理特征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墨家关于矛盾律排中律的表述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墨家的逻辑体系的确揭示了矛盾律排中律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相互依存的规律。并且墨家对矛盾律排中律的表述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我国古代墨家的逻辑观点,虽经历时代的不断演进,仍对后世学习研究并完善我国的逻辑学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