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世纪的日美同盟与日本防卫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开始后,日美同盟在日本防卫政策调整中的作用更趋明显。在日美两国将双边关系定位为“世界中的日美同盟”之后,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一限制最终将被突破,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过去对日美同盟在日本国家战略转型中作用的认识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提出建设“多维度综合防卫力”,通过主动调整国内防卫政策,消除同盟的不确定性,以确保周边环境的所谓“安全”,这是在美日同盟结构限制下的被动战略选择。日本自主调整防卫政策推动了美日防卫合作向着多维度方向发展。被重新建构的美日同盟规范,又会限制日本的战略选择。日本对美日同盟的依赖决定了它的选择方向,而选择又进一步加深了依赖并持续循环,使日本陷于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尽管日本一直有着“被牵连的担忧”,但受到同盟规范的束缚,日本的选择空间将越来越小,被卷入盟国与他国冲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近期日本在“四国机制”、俄乌冲突等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已经表明,身陷同盟困境的日本很难超越“被抛弃的恐惧”,最终会越来越倾向于追随盟国介入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新世纪之初美日两国领导人都调整对外战略 ,使日美同盟在 2 0世纪 90年代重构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对日本战后防卫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加快了日本取消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限制、完善战时法制、重新确立防卫模式等重大军事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高调宣称重返亚洲,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主要是遏制中国崛起,维持美国全球霸权.适应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一是由双向遏制中日向集中遏制中国转化;二是巩固军事同盟实现军事一体化;三是合作领域拓宽实现美日同盟全球化;四是由双边安全合作向多边安全合作转化.美日同盟的强化源于各自所需和相互利用:一方面美国借美日同盟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另一方面日本需要借助美国增强地区影响力.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中国崛起形成严重挑战、使中日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延缓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美日同盟对中国防范的加强与中日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逐渐加强,对中日关系发展影响深刻。一方面,日本依托美日同盟走在防范中国的前沿,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这是中日关系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未来,当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损害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时,美国将对日本强硬的对华政策有所牵制。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最近的将来,中日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很难好于中美关系,将处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完全恶化之间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 ,日本处于被美军占领和管制时期 ,美国占领当局采取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非军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措施 ,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随着美苏冷战的展开 ,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把日本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 ,促使日本迅速走上重建军备的道路 ,195 4年 ,日本战后的陆、海、空军在“自卫队”的名义下正式建成。此后 ,自卫队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装备日趋现代化 ,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 90年代初 ,日本自卫队终于跨出国门 ,打破了日本军事安全防务的本土界限。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军事同盟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结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原因在于各自的战略考量。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亚太大国关系和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伴随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半岛的统一问题及近来的导弹问题与核问题等半岛安全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不断.而素有"东北亚门户"之称的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使它成为大国关注与争夺的对象.作为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美国与日本对该地区分别有着各自的政策定位,通过比较两国政策的异同,可以发现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在稳定的同时,其内部冲突性的趋势却是无法抑制的,美日同盟最终要归于历史.  相似文献   

10.
伴随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半岛的统一问题及近来的导弹问题与核问题等半岛安全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不断。而素有“东北亚门户”之称的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使它成为大国关注与争夺的对象。作为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美国与日本对该地区分别有着各自的政策定位,通过比较两国政策的异同,可以发现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在稳定的同时,其内部冲突性的趋势却是无法抑制的,美日同盟最终要归于历史。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从冷战结束之初同时弱化,发展为世纪之交"一强一弱"(美日同盟强、美韩同盟弱),而经过韩国李明博政府和日本鸠山内阁时期强弱态势的短暂逆转,自2010年中开始,两同盟出现冷战后的首次同步强化态势。地区冲突爆发是两同盟同步强化的直接诱因,美日韩三国安全政策趋向统一是决定性动力,日韩两国的国内政治形势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两同盟同步强化,加剧了朝鲜半岛的战争危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紧张和军备竞赛危险。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焦点问题。美日同盟涉台条款由蓄谋已久的“远东条款”调整为冷战后欲盖弥彰的“周边事态”,“9·11”后美日进一步将台湾问题纳入其“共同战略目标”。美日同盟涉台条款的强化,为美日介入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台海局势更趋复杂,岛内“台独”分子蠢蠢欲动;周边地区军备竞赛趋势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海军重建的步伐,晚清政府利用美日在华矛盾,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清政府的“联美制日”策略与美国的“金元外交”共同促成了中美海军借款合同——即伯利恒合同的签订。民国成立后该合同重新修订后得以延续,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合同引发的美国在中国福建修建军事港口等谣言成为美日斗争的焦点。基于传统的大陆政策,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的多项条款均与伯利恒合同有关,随后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的博弈也转移到了对“二十一条”的交涉上。由于美国的妥协,中国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此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东亚国际关系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14.
美韩同盟缘起于朝鲜战争,维系在冷战环境中,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东北亚安全困境的症结之一。21世纪初美国出于护持其东北亚地区主导地位和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采取了同步强化美日、美韩同盟的政策。近年中国东南海疆困局与美国重返亚太的重合性令人疑虑美国正在推行新的遏制中国崛起政策。2010年3月以来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具有超越韩朝争端剑指中国的特点,令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开始步入困局。美韩同盟强化是美国在东亚为遏制中国崛起谋篇布局的组成部分,韩美日同盟发展的东北亚小北约走向对中国东亚地缘安全利益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应对美韩同盟强化所带来的东亚地缘安全挑战,护持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利益,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气候政治参与进程较为缓慢,其中不乏消极倒退,欧盟则相对稳定而持续地推动了气候政治实践的发展。美国与欧盟在社会规范、政党政治、利益集团等方面存在分歧,这些分歧又为美欧各自的气候政治运行机制所强化。同时,美欧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间,二者之间的合作在地区与全球层次同步展开,从而延续着气候政治领域中的美欧互动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从国防语言概念和国防语言体系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美军为强化军队有效捍卫国家利益只能开展国防语言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措施,归纳了其主要特点,以期对我国的国防语言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度对西藏的政策经历了重要转变。印度从最初拒绝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为了维护其继承自英印政府的特权而试图阻止中国解放西藏,到最终事实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放弃其在西藏的特权。影响印度西藏政策转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及其所推行的政策。印度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歧、美国积极插手西藏问题以及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结盟推动了印度西藏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预防性防务思想是冷战后美国政府奉行的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它把预防列为军事战略的首务,防范用传统的威慑和实战方式难以对付的潜在威胁。这一变化,标志着美国对军事力量的运用从战时与危机时期扩展到和平时期。预防性防务包括针对各种大规模毁伤武器的裁军、军控、防扩散和反扩散;对国际危机的控制;对武装冲突与战争的预警。其特点是强调对事态发展全过程的控制,把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或把危机控制在低水平。预防性防务代表着美国军事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向,并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占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