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基于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区位选择模型(Labor Market 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Location—LMBMRL),利用多智能体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利用GIS方法提取经济产业空间信息,并将经济主体的空间异质性引入人口区位选择模型中。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居住成本与通勤成本对个体区位经济效用的影响,设计基于收入和支出的个体决策规则,并利用多智能体方法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揭示了在特定经济产业空间结构下,不同人口群体区位选择形成的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机理。通过成本系数差异分析,反映了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居住成本较低时,人口空间结构较为集中,而当房价上涨或居住成本较大时,劳动人口形成较为分散的空间格局;若城市交通便捷度提高,则人口的空间集聚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问题研究——以CBD地区为例"作为选题,主要是在北京城市化水平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探讨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就业地的空间分离问题,本篇论文特别以北京市CBD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特定群体的居民的职住分离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职住分离的概念;(2)职住分离的研究的重要意义;(3)国内外职住分离的研究进展;(4)CBD地区居民职住分离的状况和特征;(5)CBD地区居民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分析(6)解决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9月西安市全域手机信令数据,构建职住要素数据库,通过计算通勤距离、自足性指数、职住比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指标,分析西安市职住空间的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平均通勤距离为4.46km,74.5%的居民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整体上通勤状况较好,1 km内通勤比例仅为0.4%,短距离通勤现状亟待改善;不同研究单元居民跨区域择业比例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的趋势;新城区、碑林区、空港新城、雁塔区等区域以就业功能为主导,莲湖区、灞桥区、长安区等区域以居住功能为主导。从整体上分析表明,西安市各单元职住空间错位程度不明显。根据这些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西安市职住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性单中心城市模型,研究了自驾偏好和居民拥有车辆异质性对双方式交通走廊沿线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居住区位选址均衡的影响.将有车居民对自驾出行的偏好集成到直接效用函数中,建立了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发现,当城市居民全部自驾出行时,租金-距离可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考虑只有部分居民拥有自驾车辆的一般情形,推导出了有车和无车居民在城市走廊沿线居住分布的不同均衡模式.通过理论解析,进一步考察了小汽车保有量和城市居民数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居民效用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福清市江阴半岛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得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对生态风险指数分级,从而对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09年研究区各生态风险级别在空间分布上发生明显变化,2006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南部靠近工业区区域及北部中心地区,2009年研究区高风险区域消失,较高风险区域较2006年向西偏移;研究期间较高生态风险面积基本维持不变,中风险和低风险面积均有所降低,弱风险区域面积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圈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圈又称经济区或经济带,它是地域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经济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其中中心城市是一个增长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龙头或极核.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交通、通讯、信息等设施形成辐射联系次级中心城市和区域腹地,利用资源和产业集中配置于区位优势显著的中心城市,从而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圈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辐射功能和扩散半径,进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成长,这是经济圈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地级巢湖市,将原巢湖市辖区一分为三,其中的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市。区划调整后的合肥,面临更开放的区域格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从加速安徽崛起的战略高度决策,合肥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实现从"中部增长极"到"长三角第四极"的华丽转身,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总部经济为解决发展制造业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战略思路。这就是将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外围地带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化的空间耦合,进而提高该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条思路为激活区域制造业存量、调整区域制造业结构、壮大区域制造业实力、提高区域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区域制造业扬长避短,扩大区域产业的选择范围,促进区域产业水平的提高。应当利用总部经济的集聚优势,积极提升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和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或行业在空间上集聚,可形成庞大的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业无论在地理区位,还是在经济、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通过发展集聚产业和优势产业,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地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对空间区位选择的原因,以及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生产类型,认为由于要素变化及模块化生产方式、价值链分解等使得跨国公司出现空间分离,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区位比较优势。文章强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从区位优势出发,加强产业集聚,深化模块化分工网络,提高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新经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我国新经济在空间地域分布上的关联和差异,归纳了我国新经济空间特征规则,试图为合理确定我国宏观经济战略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空间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0年和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选取,采用移动窗口、梯度分析方法,揭示十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农田景观为基质景观,其它景观为镶嵌体景观,景观类型转移呈现出林地和灌丛向农田和城镇转化,农田向城镇转化的过程;从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来看,最大斑块指数高低值呈南北分散分布,景观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低值在城市中心,高值主要在城市边缘,香农多样性指数高值沿湘江呈带状分布,上述指数十年间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周围;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梯度分析得知,各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十年来城市中心及边缘变化较大,城乡结合部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王杰  秦磊  孙溢 《经营与管理》2023,(1):115-123
以扬州市广陵区为研究对象,从可达性、均等性、邻近性等维度,对区域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选址布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空间可及性分布不均,呈现由城市街道向近城市街道(乡镇)再到远城乡镇扩散特征;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可获取度总体处于中低水平,且存在较大城乡差距;各街道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供需匹配差异较大,部分区域存在供需失配情况;其他养老设施资源的有限性造成部分区域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选址无法达到最优。借助缓冲区分析和区位配置模型,从位置、规模、数量等视角对现有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也为其他类似布局的评价和优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1.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总量、结构和开发强度是城市土地利用三个重要的指标,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中发现,中心城区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小的背景下,表现为居住、商业用地比重过高,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偏低。在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比重失衡,其中工业用地面积比重偏大是主要原因,这是工业郊区化和工业用地的粗放式使用造成的。另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偏低也是普遍现象,表现为市域范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15.
饭店的空间布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饭店业发展状况的一个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在对商业设施和饭店的区位因素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嘉兴市饭店空间布局特征的分析,探讨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集聚高效化已然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200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法、熵值法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建筑业有着显著的地区集聚特征,其中浙江省和湖北省的建筑业集聚程度较高;(2)不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高低对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差异有着显著影响,受集聚水平影响最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最后是东北地区;(3)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动力装备率对不同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4)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一定的“时间惯性”,展现出“雪球效应”,呈现出空间集聚性;(5)产业集聚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1999~2013年中国26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工业用地供给对中国及不同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应控制工业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资本、劳动力要素投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结构地区的工业用地供应实行差别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城市蔓延有利于提高城市生产率吗?文章首先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两个方面阐释城市蔓延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2002年~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蔓延的生产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意味着城市无序、低密度扩张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生产率的提高.2)分区域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影响最小,对中西部地区生产率产生较大影响.3)分产业研究发现,城市蔓延降低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生产率.4)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影响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意味着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心城区是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汇聚的区域,具有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可开发土地较少的特征.在这样的区域发展职业教育,往往受制于土地供给不足,空间思维拓展不开,容易走入职业教育难以形成规模、扩大影响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利用2004~2010年间中国沿边省份的200个城市数据,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沿边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对外开放等因素对中国沿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沿边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和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