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实践活动不断深入,网络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思想话语建设的重要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实际,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因势利导,整合网络媒体平台,积极探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保证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著述颇丰,学者们主要从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三个维度来对其概念进行深入界定。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在较为详尽地分析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家战略对策和具体实施方法为视角,颇具深度地阐释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一方面理论创新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和人们需要,另一方面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太显著。在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科学评析的基础上,可以从跨学科研究、借鉴国外现有实证数据、总结话语对象框架、吸取国外经验与教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国际话语权、分层次构建等方面来布局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概念界定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三项功能,分析了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三大严峻挑战,进而结合国情提出并论证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策略:强基固本、平台塑造、模式转换、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决定着意识形态主导权,影响着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众多话语主体的相继出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信息碎片化、表达泛娱乐化、话语“平权化”、传播方式圈层化等不利影响,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当前,必须把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向谁说”“在哪里说”等问题。应通过打造话语主体、创新话语内容、融合话语媒体、增强话语导向、扩大话语空间等有力措施,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胜任力、说服力、传播力、向心力及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筑牢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蕴含一定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力和权利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阵地,要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网络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功能机制、建设面临的现状以及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职能彰显的重要载体,体现育人、化人、宣扬科学、弘扬优秀文化等是其内在实质。以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师生、规范师生,以宣扬严谨、求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来熏陶、感染和约束师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凝聚师生、彰显文化自信,以传导务实、济世、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为宗旨来引领师生等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把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应遵循意识形态话语内部结构发展基本规律,话语表达与网络法律联动、话语符号与网络思潮协同、话语建构与网络媒体互动的深度融合是其生成的逻辑前提。高校要坚持遵循“主导”“预测”“整合”原则,全方位探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出发,探索政治引领与宣传导向齐发力、软宣传与硬约束成合力、线上与线下共治理的建构路径,为网络空间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提供逻辑遵循。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社会”的自我存在样态、社会关系样态及主体间互动样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新样态。“网络空间”作为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虚拟化“第五空间”,亦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而话语权的争夺是核心内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演化为全球性安全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我国正面临着由网络社会虚拟化无界性特征而衍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着互联网的“制网权”和“制信息权”,挤压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呈放大效应、网络舆论引导力式微,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面临压力。因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以意识形态话语权维度辨析,网络道德批判有利于对网络道德问题的审视、纠正和监督,在新闻传播、民意表达和社会动员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网络道德批判也随之存在诸多问题,网络道德批判缺乏舆论导向性,网络道德批判的场域过于虚拟,网络道德批判呈现泛道德化趋向。应当充分发挥道德批判在网络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辩证的网络道德批判范式,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11.
自媒体是解构权威的最新利器,它催生了新的话语权力中心。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话语主体主导权被消解、话语内容解释权被解构、话语平台引领权被削弱及话语环境管理权被弱化的挑战。高校必须因时、因势而为,通过提升话语主体素养,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科学设置话题议程,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解释权;着力构建融媒体平台,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引领权;净化话语环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环境管理权。只有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解释权、引领权、管理权,才能有力地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话语表达形式呈现出现实性与虚拟性相融渗、规范性与自由性相割裂、广泛性与碎片性相矛盾、理智性与情绪性相对立的话语特征,消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宣传的影响力,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阐释力,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公信力,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力。建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方面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各方共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筑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和依法管网治网作为根本立足点来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通过敢于亮剑、善于表达、深于回应、精于整合、勇于引导等作为发力点来建构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量、不受时空局限的信息交互、匿名的平等对话语境及去中心的众声喧哗场景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主导。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解构,面临话语主体权威被消解、话语单向传播格局被打破、话语方式面临失效等嬗变。而这一嬗变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优化契机的同时,也打破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态平衡并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坚持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本质论的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话语实践运动。高校培养目标中就直接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者的遴选—参与权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的实施权力,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控制与营造的权力等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节点。可以断论,新时代在内外部客观环境发生迅疾变化的时空结构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必然面临诸多要素的影响和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空间内有可能导致话语权的自信危机。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和良性运行,夯实话语权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硬核”“保护带”的边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性基础;必须通过话语偏好引导、话语现场与话语过程设计和考核方式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教育对象的需要达到积极的契合,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改变了传播范式和舆论生态,开启了传播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适应转变要求,审视媒介的迭代意味,洞见媒介迭代对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环境等维度的冲击.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全媒体的发展,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主体的主导与引导、话语的释义与赋义、环境的引领与协同,在解构中建构,变挑战为机遇,做好媒介与意识形态的有机契合,进一步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宣传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立、创造、交互、虚拟等特征,高校网络宣传文化的构建应从校园网络系统入手,整合传统教育,以建设特色网站的方式,把网络宣传文化延伸到学生宿舍,营造内容健康、知识丰富、形式多样、学术氛围浓厚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18.
论高校网络传播的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正在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生产知识的重要基地,其网络传播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对此,管理者应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开放宽容的心态,注重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使网络这一新媒体能够担当起高校新闻信息传播和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主渠道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