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建平 《管理评论》2004,16(1):40-44
本文认为,标准金融理论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理性预期假设和无成本假说等。然而,鉴于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差异,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并不适用于资本市场;作为标准金融理论市场均衡模型和风险处理框架的基础,理性预期假设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偏差;成本的存在导致资产价格与偏好无关的结论不能成立,偏好是决定投资者对资产价格预期的重要因素,并且,定价是对总风险定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OR模型分析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Calvo价格交错调整粘性和垄断竞争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对货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一个可检验的假说:与传统Mundell-Fleming等模型的结论不同的是,开放条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最后以中国实际数据为样本对理论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健  贾隽 《经营管理者》2013,(23):13-14
本文根据随机游走理论、有效性市场假说、市场的不确定性下的预期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混沌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学等理论的演变,总结了前人对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心理因素的金融经济学解释。并结合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投资者心理预期为调控对象的股票市场稳定建议。  相似文献   

4.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收  杨宽  黄果 《管理评论》2003,15(10):48-52
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本文将评述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决策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运用将为理解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市场有效性理论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对市场有效性理论在证券市场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该理论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摆脱证券市场弱式有效性传统检验范式的理论困境,提出用价格时间序列转化为数位序列后的条件可预测性进行检验的新途径,并定义条件熵为这种研究范式下市场有效性的度量.新方法不仅简单明确,且给出了有效性程度的量化度量.实证分析了上证综合指数的条件可预测性特征及其历史变迁趋势,并用香港恒生指数进行对比,取得了几个重要的检验成果,并阐述了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角度出发,很多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是受到McKinnon(1973)和Shaw(1973)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理论的影响:他们的分析结论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减少金融限制(主要是允许市场力量决定真实利率),使利率达到市场均衡水平,可以对储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对利率上限进行人为限制,会减少储蓄和资本积累,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刺激储蓄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市场价格是由多空交易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观点出发,构建了多空交易者模型,将市场相对有效性概念作为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运用我国股票市场数据,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处理新信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市场运行效率,使我国市场相对有效性得到提高。但结果也表明当前我国市场效率仍不足,需进一步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来提高我国市场处理信息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宇  黄登仕 《管理科学》2005,8(4):50-59
多标度分形(multifractal)理论是一种刻画金融市场波动复杂性特征的有力工具,而金融价格时间序列的多标度分形谱(multifractal spectrum)则是对测度对象复杂性特征的一种具体和全面的描述.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高频价格时间序列的多标度分形谱计算为例,建立了基于多标度分形谱两个主要参数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Rf,弥补了传统风险测度指标在非有效市场条件下的不足.通过对上证综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指标的有效性,并对其在价格波动预测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可转债市场中理论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偏离问题,通过将公司代理成本融入规范的资产定价模型,得到基于代理的可转债定价模型,证明结合代理成本的可转债定价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可转债市场价格和所谓的"理论价格"之间的偏差现象.本文还运用数值分析方法检验分析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得到可转换债券的"微笑现象",与实证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由于规范会计理论的缺陷,更主要是在经济理论和理财学理论的影响下,实证会计理论在7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经济学及在其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财学理论是实证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基础。经济学理论中的企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管制理论,对实证会计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理财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则贯穿实证会计理论的始终。本文以经济学和理财学为基础,拟对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丹  杨德礼  杨德权 《管理学报》2007,4(4):421-424,441
从宏观层面建立了包含银行、地产商及消费者在内的住房市场系统模型,重点考虑了信贷对住房市场供需双方的金融支持,构建了住房市场系统的定量分析框架,该框架对于银行主导的住房市场具有一般性。通过中国住房市场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上成功的动态Nelson-Siegel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存在不能排除无套利机会的理论缺陷,而符合金融理论的无套利仿射模型却在实证绩效上表现不足。通过对两个模型的估计和比较,本文旨在检验动态Nelson-Siegel模型能否在中国国债市场产生与无套利约束相容的收益率曲线。采用中债即期收益率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国债市场存在显著的时变性风险价格,确认了期限溢价的存在,但无套利约束并未明显地改善预测绩效。此外,利用模拟收益率数据的检验发现,无套利模型下的载荷参数估计量,在统计上显著不同于来自于动态Nelson-Siegel模型的载荷,即无证据表明中国国债市场的动态Nelson-Siegel收益率曲线与无套利性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放松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中管理者"三目标"基本框架基础上,构建了考虑管理层持股影响下企业迎合投资行为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会抑制企业的迎合投资行为,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价格偏离的不同方向上有非对称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利用我国资本市场1998-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成员持股水平对企业迎合投资决策的影响,其结果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5.
行为金融学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方式,进而研究资产的价格决定问题。行为金融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的挑战。随着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各国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显得突出。本文采用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做了系统的分析,用行为金融理论解决现实金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决策与信息》2009,(10):181-182
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企业融资决策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模式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因此并不能够解释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大量异常现象。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企业融资决策放松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条件,考虑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分析了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行为公司金融的视角,分析管理者与投资者的非理性对于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网络银行监管理论与监管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金融体系所承担的特殊社会经济职能和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作为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益纠正,严密的金融管制体系已成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金融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对于网络金融而言,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超过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市场失灵”,同时,网络金融活动蕴含的风险也与传统金融活动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因素使得网络金融监管相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出现了新的变化。一、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金融市场与其他有形商品市场不同,在有形商品市场上,买卖双方进行的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易,遵循等价交换原…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的扩散引起金融创新市场交易结构的改变。根据物种演进理论,在限制交易的不完全市场框架下,本文通过数理推导的方法建立了金融创新的演进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在交互作用的多工具的金融市场中,金融创新的演进依赖于市场经纪人的行为特性、套期保值机会的出现、足够的市场交易规模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相对有效性概念,构建了多空异质交易者转换模型作为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运用我国股票市场数据,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市场处理新信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市场运行效率。使我国市场相对有效性得到提高。但结果同时显示目前我国市场效率仍不足,需继续深入完善相关制度来推动我国市场处理信息的效率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0.
已有文献关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本文在最优产业配置框架下,重新考察了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将经济增长与波动之间的权衡问题转化为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问题,本文模型框架能够更好地探究金融结构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并能够有效地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利用OECD国家1970~2010年面板数据构建最优配置模型,本文实证分析发现,相比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资源配置向最优配置状态收敛。进一步分析发现,外部资金依赖度高和中小成长型公司占比大的部门,在市场主导程度更高的金融系统中,向最优配置状态的收敛速度更快。在对金融结构内部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中发现,银行业和股市内部结构特征也会对上述作用产生影响,银行业集中度越低、股市发展越有效率和活力,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越能够加速推动经济向最优配置前沿收敛。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丰富了有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内涵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