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民间叙事诗闪烁着特别耀眼的光辉,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彝族民间叙事诗,是在彝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民间歌谣的抒情和民间故事的叙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脉络清楚,诗意盎然.它以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为正义、真理和美好生活所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它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民俗、宗教等学科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叙事诗创作在近代的再度繁荣,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繁荣不仅表现为作品数量的繁多,更表现为其内容和表现方面的独具面目.就古体叙事诗言,其内容方面具有时事化与历史化、生活化与平民化的创作倾向,开拓了描写域外、表扬忠烈的新天地;艺术表现方面也呈现出散文化、传奇化、典雅化、讽刺性和长篇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节中曾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过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的两种结局:“……简短些说,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抗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不是  相似文献   

4.
吴伟业的叙事诗,既继承了元白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表现手法,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创造,对古典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伟业叙事诗的鲜明特色是悲怆哀怨与绮丽艳妍的有机统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叠现。其叙事诗中的用典,不仅使得形式华美典赡,而且融会古今,沟通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造成"秘响旁通,伏彩潜发"的效果。与无白的"长庆体"相较,吴伟业的叙事诗审美意象的组合和叙述人称更加灵活而富于变化,结构布局波澜起伏,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5.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2,(4):154-161+178
欧洲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促成了追求“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19世纪也因此被称为“小说的世纪”。虽然此时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小说,但现实主义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现代科学在“科学的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要果实。科学技术革新了报刊印刷与图书出版等大众传媒的模式,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视野、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从而促进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现实主义小说家直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小说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的叙述性文学样式,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与关注,这表征了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学大众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艺术的独立品格被重新确认。审美的旗帜飘扬在艺术大厦的上空,无论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抑或伦理学、历史学的视角探索艺术本质的人,在审美这个聚焦点上似乎成为异中见同。然而,细细考究,便会发现这是一个极为粗疏的结论,真正的观点或许更是同中见异。对于艺术的审美本质,实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否则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史上,艺术家们很早就自觉地把“丑”纳进了艺术领域,通过对“丑”的艺术描写,来彰显美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近现代艺术作品上,就会发现,近现代艺术家塑造的不少“丑”的艺术形象是很难用“以丑彰美”这类传统方法进行审美解读的,用“标新”、“颓废”、“扭曲”、“危机”这样的词语也是难以阐释的。我们认为,“丑”在近现代艺术语境中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揭示审美经验的复杂性、深化人们对艺术美的认识、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文学研究会主张"艺术为人生",首先是指艺术要表现人生,其次还指艺术要起到唤醒民众激励人心的作用。在创作方法上则倾向于现实主义。提倡客观描写,实地观察,还强调作家的主观修养、精神力量和"浓厚的感情"。与为人生的艺术相一致的是他们译介工作,主张多译能帮助读者认识人生的作品,又特别注重俄国和东北欧被损害民族的作品。在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上,他们相继提出了平民文学、民众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13.
法制是依存于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虽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并不是与法同时出现的。法制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产生的。在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虽然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法,但那时并不存在着现代意义上的法制。因为基于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反映在社会上层建筑方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实行民主制。因而约束人们行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对整个社会来说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一般说来,那时期的法与刑同义语,法就是刑,刑也就是法。因此,它只是镇压被剥削者的工具,是被剥削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或剥削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在叙事艺术上具有记忆重现的心理特征,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并且将富有象征性的细节描写融于生动的叙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青藏地区各民族的民间叙事诗具有口头诗歌高度程式化的特点。本文借鉴西方口头程式理论和中国民间叙事诗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从程式化的叙事结构、语言、故事类型、修辞、主题或典型场景等方面对青藏各民族民间叙事诗的艺术特征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传统装饰铁画形式单一、民众接触率低以及传承发展困难的现状,通过分析铁画艺术在芜湖现代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价值,将铁画艺术同芜湖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研究数字三维技术在现代铁画环境空间中的具体应用,对铁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存在一种现象,许多彝族民众愿意将他们的纠纷交给被称为"德古"的人进行调解,而"德古"调解所依据的是他们的习惯法.习惯法来源于彝族民族生活,有着国家法不可比拟的力量.所以,善待习惯法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8.
正是在流浪公演的过程中,田汉认识到民众在阶级斗争年代的现实需要和观剧期待,转而冷静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创作配合现实斗争的话剧作品。从首期公演的“民众之声不能不听”,到第二期公演的“我们的叙事诗时代要来了”,再到第三期公演“自觉我们对于时代的使命”,田汉每次呼喊的背后都是对民众需要和时代形势的考量。他的浪漫诗性也终究在理性现实面前得以纠偏,其剧作现实主义特征的强化促使他更加靠近民众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9.
西方诗学的主要形态是叙事诗学,中国诗学的主要形态是抒情诗学。但在传统社会后期,伴随着戏剧、小说等叙事艺术的崛起,叙事诗学随之发生。中国叙事诗学的建立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它首先需要论证艺术叙事的合法性,包括为通俗性的叙事艺术的合法性辩护,以抵御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压;还包括为叙事诗学本身的合法性辩护,以抵御传统诗学的排斥。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叙事诗学进行了论辩,并且所建树,从而为叙事诗学的建立开辟了通路。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形式:一是在题目和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布局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死亡的审美特征的形象;二是有详写和略写;三是用丧事描写结构全书;四是舍弃直接强烈的刺激感官东西,使死亡描写产生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