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8年5月,滇、桂军阀为了排斥孙中山,改大元帅制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一般论著都以此作为孙中山对军阀本性认识发生“质变”的标志和根据.这一概括是否符合实际?孙中山是否在自己的政治行动中如同宣言那样实行了依靠工农群众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政策?是可以研究的. 笔者坚持认为,虽经共产党人的帮助,孙中山晚年的政治实践、革命战略的重心,仍然是依靠军阀反军阀,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依靠工农群众反军阀.他仅能做到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所能做到的这一步.超出此点,即意味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本人是“终身不悟”的.我们不是看他说过什么,而是看他做过什么.现就一些重大战争问题看孙中山与军阀的关系,再述管见,求教于胡显中同志与学术界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3.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特别是政治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皇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中央权威日渐式微,军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上升为政治斗争的主角。军阀政治的崛起极大改变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生态,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经历了深刻巨变。军阀政治具有七点特征:一是拥兵自雄干预政治的称霸性。二是政治行为的投机性和无原则性。三是利权的攫取性与排他性。四是政治伦理取向的封建性。五是政治面目的虚伪性。六是对外关系中的严重依附性。七是军阀政权更迭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封建社会的王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 ,是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 ;军阀政治经历了滋生、雏形和最后形成三个阶段 ,具有四点特征 :一是拥兵自重 ,控制政治 ;二是利用民主政治形式实现军阀专制 ;三是个人及政治角色之间不受法律制度约束 ;四是中央权威弱化 ,军阀割据混战 相似文献
5.
地方主义·军事主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高海燕对于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有两个问题存在争议。其一,为什么民国初年会建立军人政权;其二,为什么中国的军人政权是由许多军阀分别控制的,而不是像亚洲、非洲、南美等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 相似文献
6.
把中国近代军阀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来考察,便会发现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还是起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从君主专制政治向军事分权政治过渡中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历时几千年,“皇帝”偶像对中国大臣将军和黎民百姓均具有强大维系人心的魅力,在政治权威上富有极大向心力。但自1840年以来,西方社会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8.
9.
战后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新探——兼与郑绍增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问题,曾有不少人著文论述。不管是“下降说”还是“上升说”,多从马克思概括的劳动力价值的传统构成因素去立论和分析,而没有同时考察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价值的传统构成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上述两个视角综合考察战后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等级结构的缝隙中传播自由的历史使命.但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却是发生在中世纪城市衰落的过程中的.由于城市的衰落而使原先仅存于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演化成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市民社会,结果,使原先由城市所承担的与绝对国家的斗争转变为整个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的斗争,并最终把绝对国家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而迈入了近代国家生成的历史中去了.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恩格斯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史作过系统、精辟的论述,但在商品生产生原因及有关问题上,有一些学术论著提出了几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因此,就上述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与历史事实相结合,还很有必要。一、关于商品生产产生原因的理论为正确阐明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有必要先把商品生产的构成解剖一下。依据历史实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商品生产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①一定社会集团或个人所生产或制作的某种物品有比较经常的、一定数量的剩余,但还不能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②这些集团或个人分别在不同门类、专业中劳动,又以交换的形式相互联系,分别创造不同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新的变化。在农业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了,商业性农业发展起来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也逐渐扩大起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上雇佣劳动的使用也普遍了,农村的阶级分化趋势加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中大批破产的农民,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的抛弃家室,走向城市找寻雇佣工作,一部分则成为农业的雇工。到二十世纪初期,在农村中出现近代性的劳动力市场(如浙江嘉兴县和河北的坝县),证明农业生产上雇佣劳动的使用已经大量地发展起来。农业上雇佣劳动的普遍使用,表示我国近代农业中新的因素的成长。确定我国近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和出发点。五十年代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讨论和近几年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围绕讨论者各自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展开的。因而,重新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很有必要。近期读得钟兴瑜《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和王志远《也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兼与钟兴瑜商榷》(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二文,颇受教益,对二文中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点,却又不敢苟同。笔者并非要在二文的意见分歧中寻求某个折衷点,而是就二文的有关论点分别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权当引玉之砖,以就教于钟、王二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15.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而是有着复杂背景和深刻渊源的,中国近代史学也一样。所谓中国近代史学,指的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它萌芽于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前后,经过二十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史界革命和梁启超等人的大力倡导与积极努力后,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学既是近代东西方社会大冲突的产物,又是近代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大变革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发达社会,社会成员的地位构成及分配是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因而社会成员趋向在已分化的地位之间流动。但对于当代中国(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社会)来说,由于其社会正处于急剧现代化进程之中,且发生了根本性的制度变革——社会主义革命,则当代中国社会成员的地位构成及分配就还是一个涉足未深的课题。特别是,如果我们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结合起来分析,相信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和发展道路不无启迪。本文由于是对这一题目的初步讨论,只拟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制度化结构,或目地位构成及分配的制度化结构,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所有道教典籍中政治性最强的一部著作。此书打的是宗教的幌子,而谈的却大部分是治国之道。对《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应当怎样评价,解放以来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说它是“农民革命的纲领”,有的说它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个问题看来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对道教史、思想史、农民革命史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卿希泰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一文,认为《太平经》提出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财产公有,人人劳动,权利均等,互助互爱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想,是鼓舞着农民大起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进行结构性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当前的社会结构改革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指出中国已进入社会建设的新阶段,提出了中国社会建设的四大任务和进行社会建设的五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20年代,中国的近代资本家,当他们作为一个阶级的重要性日益被城市社会广泛承认以后,便逐渐形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和紧密结合的社会阶级。在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杰出人物,已不再需要参加官僚机构而充当领导阶级的成员了。百万富翁想买个一官半职,以便能够同当局对话,也已经不是时候。即使文凭或学历仍然保持其权威,他们要想改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理论归根到底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它通过对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形式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的说明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社会是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