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被视为一种应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政治思潮,是全球化加快推进、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演变的新形式和新阶段。它将当今世界各国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把"失败国家"看做最大的威胁;宣扬美国的强势地位,主张美国有责任发挥领导作用;认为传统的手段难以阻止新的威胁,主张采用"新帝国主义"手段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主张采取"双重标准",实施"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战略。"霸权稳定论"和"民主和平论"是其两个理论基点。"新帝国主义"不仅适应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需要,而且为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控制和盘剥广大第三世界、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军事史"不以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为目标,而以探讨战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宗旨,关注的焦点从战争本身转移到战争以外,其研究者多为专业历史学家。"新军事史"拓宽了军事史研究的主题,丰富了军事史的研究途径和方法,革命性地改变了军事史的性质。它的兴起弥补了传统军事史的某些不足,但它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模式的军事史。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举办的“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3月20~22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奥地利、巴西、英国、南非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的60余位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就“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及其当代研究”、“罗莎.卢森堡与当代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罗莎.卢森堡论世界历史进程”、“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罗莎.卢森堡与中国”、“罗莎.卢森堡的…  相似文献   

5.
李欣广 《创新》2018,(2):1-10
民生论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遗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新社会的"制度承诺",而"民生主义"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民生论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专题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展,以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为民生论的理论基石,由此引领民生优先战略,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实践性在增强.民生论从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有利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劳动与财富、体现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等方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主和平论"是冷战后西方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对世界秩序的一种话语表述,它从民主制与和平的逻辑联结上为我们描述了实现世界和平的进路:民主国家间彼此没有战争,因而普遍的民主能够带来普遍的和平。这一推论的依据是民主制国家更具有制度和道德上的优势,然而面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民主和平论"在理论和逻辑上仍是一个不能完全得到验证的命题。不过,作为对世界和平问题的探索,我们在对这一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中所包含的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7.
牛宏宝 《求是学刊》2001,28(3):72-79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围绕"福利国家"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频繁和热烈的争论."福利国家"或者"社会国家"不仅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抨击的一个主要靶子,而且在西欧和北欧的"左翼"圈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即使在素以"福利国家"著称的瑞典,近两年来也围绕这个问题在社会民主党内部和学术界出现了持续的舌战,有人甚至喻之为"玫瑰战争".怎样评价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国家"与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衰退和危机有何关系?怎样看待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模式?摆脱当前"福利国家"危机的出路何在?在以里根和撒切尔政府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向"福利结构"宣战同时,这一系列问题尖锐地摆在西方学术界、舆论界和政界面前,也引起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辛哲男 《日本学刊》2008,(1):116-120
为了把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十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两次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日清战争(我国称作"甲午战争"--编者注)的目的是在侵略朝鲜方面夺取主动权,而1905年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日俄战争的目的在于独占朝鲜.  相似文献   

10.
文章"至境"论是姚鼐文论话语中的突出现象.它以"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为判断标准,以"力学古人"和"涵养胸趣"为实现路径.这一表述是姚鼐文章理论的高度凝练,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系统化的结果.借此,姚鼐从审美理想的高度,在理论导引、致思方式、基本立场等方面对桐城派文学活动作出新的要求,桐城派文章的学术个性由此得以逐渐形成.姚鼐的文章"至境"论虽有其先天不足,却对桐城派的确立和发展至关紧要.  相似文献   

11.
解读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布坎南、塔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范式是公共选择理论各派普遍接受的一个范式.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的概念简析,以<同意的计算>为文本加以延伸和拓展,并阐明"政府失灵论"是"经济人"范式演绎推导的必然结果.然后,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作出一种评价,对这种范式的贡献和缺陷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借以更好地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从而最终揭示正确评析这种"经济人"范式对中国公共选择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西方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和威廉·鲁宾逊提出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 ,文章对“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作出评析 ,认为西方学者所说的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跨国资本家阶级”和“跨国国家”并没有形成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致超帝国主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10~13日,"哲学与社会科学"研讨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该会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专业学术会议,集中反映了该学派的当代发展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西方左翼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先驱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柏格森生命哲学可以用来诠释孔子的精神生活.他结合了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来重新阐释儒家生活的基本要旨和特征,以不计量、非理智、直觉的方式来解释"仁",赋予给"仁"特殊的含义,并以自己的理论创新和生活实践来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仁"的生活意境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人的总体性问题.总体性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而提出来的概念.总体性在外部一直受到结构主义的攻击,关于总体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在人本主义学派内部也有严重分歧,可以说,对总体性的分析已迫在眉睫.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的"总体性"概念尤其具有启发性.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及出路都在于对"总体性"这一概念的仔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多种因素.自古以来,学者们立足道德或人道主义提出的"至善论"、"美德论"、"智慧论"、"禁欲论"、"自由论"、"契约论"、"革命论"和"艺术解放论"等,都旨在杜绝战争,根除苦难,消灭不公,祛除异化,消除贫穷,抑制贪欲,重建感性,解放爱欲,复归人性,实现社会和谐.证明做人需要道德,建立和谐社会更需要道德.特别是现阶段,更需要在最普遍的或全球化的意义上,在知识、智慧、文明、进步、自由、公正和真美善的层面上,通过对旧道德的扬弃,新道德的确立,即通过确立一种为多数人认可的全球性道德,以保证其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真正起到一种决定性或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流行观点,即英美之间的霸权转移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对这一观念的重新考察表明,"英美霸权和平转移论"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史实都不无争议,且其传播带有意识形态色彩。首先,将和平视为没有战争的状态,可能是一定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等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次,即使以消极和平观作为判断依据,英美之间没有直接战争,并不等同于英美霸权转移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最后,对"英美霸权和平转移论"源头和传播背景的追溯表明,其理论带有明显的美国中心论和文化霸权等意识形态色彩,隐含着对非西方国家的敌视情绪。在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下,对这一观念的重新审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0年代,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关注度较上一时期有所提升,蔡梅曦、黄胄、约瑟·威尔金森等的言说具有代表性,他们重点考察了文学修辞、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整体评价较上一时期有所提高.80年代至90年代初,马若芬、赫格、许芥昱、戈茨等人以新的批评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颇具特色的解剖,深化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明 《求是学刊》2004,31(4):20-23
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国"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密切结合在一起,强调忠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相信美国是承担着上帝赋予使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自从建国起,美国就一直根据外部某个"邪恶堕落"的对手界定自已的"使命",凝聚国内的"爱国主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美国的"爱国主义"一度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多元文化主义抬头,美国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爱国主义"的基础随之发生动摇."9·1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命感、"例外论"和非白即黑的宗教善恶观为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单边主义外交提供了国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