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而春秋战国时代在则是我国文明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重要标志是人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了提高和重视。孟子便是那个时代对人的本性作了较为深入系统地探讨的思想家。他把人类的本质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美德: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相似文献   

2.
孟子认为"智"的含义为"聪明"与"智慧",从"仁且智"作为孟子思想理想人格,可以看到孟子和孔子在智德方面的相似之处。孟子把"智"作为与仁、义、礼并举的"四德"之一,可以看出孟子智德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创新之处。孟子指出"是非之心"虽为天之所与,本性固有,智德仍需藉由"扩充"与"存养"两种工夫而保有。孟子智德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强调"仁"德为首德的同时,也重视智德的辅助之效,并第一次将"良知"与"智德"两者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孟子的“浩然之气”似有定论: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这种气一定是伦理之气;再进一步说,孟子把人的内在伦理要求外化、放射为天地之本体,从而认为伦理道德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浩然之气”也不过是这种充满天地之间的伦理之气。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其表层...  相似文献   

6.
孟子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性本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节义意识、修养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现阶段,我们必须对孟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以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提高民族素质和重塑民族精神,为"以德治国"提供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7.
李觏以政治理性为基础,整合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礼本论”,建构了别具一格的礼学体系,实现了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乃至传统礼学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李觏因循荀子的理路,从人性论角度探讨“礼”的起源,继承了修齐治平和礼主法辅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李觏折中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更倾向于韩愈的性三品论,在圣人制礼、礼法等级、使用肉刑等方面对荀子礼学思想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翻开中国思想史,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对“礼”进行过探讨。“礼”在中国社会的历代统治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礼”从总体上说既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李觏继承并发展了他以前哲学思想家们关于“礼”的思想,同时又拓宽了“礼”的  相似文献   

9.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0.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人生哲学,在他自己创立的仁政说、性善论、天人合一观和心性修养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养浩然之气”说,是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卓越理论,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追求人格高尚完善的民族文化心态和塑造坚贞不屈的民族心理性格,即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开创了儒家哲学,孟子继承了其学说并将其发扬广大。"性善论"的提出是孟子对孔子仁、义、礼的补充,这一说法的提出,说明了道德本体的理论,"四端说"是一个价值意识的自觉之说,它的扩展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教化,而且是一种付诸于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人格的内在修养过程。即从"四心"到"四端"再到"四德"的一个主体自我修养过程,是一个要达到德性的根源,即它只是达到德性的起点,要达到真正的德性,还必须是主体不断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的“信”,如今,已成为我国公民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完美人格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代的天之骄子、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者、未来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更应具备“诚信”这一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天命观、人性论、仁义观、修身论成为汉初思想融合并尝试重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对孟子的性命观,特别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说进行了发挥,还把孟子的从先天端绪经由后天扩充而实现仁义礼智的修养路径,作为其治国的理论基础之一。《淮南子》既视儒家的仁义观为救世的补救手段,又说“仁义者,治之本也”;对孟子的“反求诸己”说及民本思想则有继承也有改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述孟子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和目的。孟子的“性善论”既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也揭示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仁义礼智”不只是全面的道德标准,而且被列为品质要素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容;“先立其大”、“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和“养浩然之气”,集中说明了主观能动的精神作用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意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目标,最终是为着实现“保民而王”和“与民偕乐”的政治理想。孟子思想在某些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思考孟子道德修养论中的一些深刻见解,对推动传统道德理论的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蕴藏着许多精华,其中仁、义、礼、智四德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儒家对众多德目的提炼与凝聚,它对今天高校的师德建设仍有着极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门的“志道”思想,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至为深远的影响。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今天,对其进行客观的、审慎的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将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义明建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其作一粗疏的勾勒并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道”和“志道”孔门所谓的“道”,外延相当广泛,内涵极为丰富。它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相当多的学科领域。仅就其最主要最基本的范畴而言,既有“忠、孝、仁、义、礼、智、信、和、恕、中、权”等数个。概而言之,孔门所谓的“道”,就是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后有四种古佚书,其第一种为儒家《德行》篇。它对“仁、义、礼、智”四行、“仁、义、礼、智、信”五行的集中议论,吸引着人们再一次去思考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的问题,这就是荀子激烈批评的思孟五行说究竟所指为何。 《荀子·非十二子》说:  相似文献   

19.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肯定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良心本心、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仁、义、礼、智、信等,既是社会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即道德理性.恻隐等“四端之心”本身即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孟子深信,心自身具有的价值本身,有其内在的条理,它并非从理论理性的原则推导而出,却同时是合理的.孟子认为,人是否真正发挥其禀赋,就在乎每个个体是否有修养的工夫.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存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孟子特别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