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还要有文化感知能力。本文就东西方表层和深层文化差异指出了文化感知的重要性,并对文化记忆进行了探讨。提出理想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的动态交流。  相似文献   

2.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系列赛事的实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城市形象感知的中介模型,证实了互动动机、沟通技能、态度及体育技能等变量可以通过城市形象感知显著影响跨文化传播意愿。最后,论文强调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加强对城市形象的管理和塑造、建立赛后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等实践策略,以期促进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文化图式是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图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指出调整和构建新的文化图式有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理论对人文学科研究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用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研究指导思想、研究范式做批评分析,并指出基于对话、交往理性的跨文化研究应该关注主体间互动的地带——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更加频繁,然而在多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文化的多样性正受到威胁。作为英语学习者,培养正确的文化态度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在保护主体文化的基础上,学习目的语文化。只有兼顾两者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才能培养正确的文化态度,从而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吸取目的语文化的精髓并将主体文化不断完善,发扬光大。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具体进行文化教授的方法供学习者和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吉 《东南学术》2012,(2):267-274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大相径庭。当代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时间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感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继而影响其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言语表述及行为方式又反映出独特的时间观念。本文主要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体系,通过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分析以及对文本当中时间隐喻的解读,探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以期为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领域中的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苗蕙 《社会科学家》2000,(3):110-113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交际参与者的行为均受到他们各自社会文化的背景、经验和习惯的制约,以致于他们会将己方的文化行为导向模式系统带入跨文化经济交际中去,由此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因而,跨文化经济交际研究应指明,各文化特有的感知形式对反馈信息的解释和思维定式以及其在各个话语的语言表达.跨文化经济交际的培训应明确,怎样才能通过语言现象来说明异域文化的举止和解释,从中引出文化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特性.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中国美学和比较文学等学科当中,跨文化对话的各项条件都还不太充分,但最需要的则是一个合格的主体。如果没有一个敢于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直面自己文化中的难题并有能力参与对话的主体,文化之间的对话是不可能在这些学科中间自动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汉英色彩词汇联想碰壁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就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与载体 ,是我们感知、理解、认识世界的工具。通过对色彩词汇进行联想碰壁研究 ,可以了解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对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