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注重意识形态建设、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先进文化建设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中国社会文化价值,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建设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依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去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依据“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观去指导建设公民道德和大众文化,要依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去指导构建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
全面、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0年来,我们党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机制、方法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今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视域科学审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侧重表现在3个方面:本质认知上,必须把握核心价值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结;主体力量上,注重多维整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价值目标上,着力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熔铸“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学”成为了中国新保守主义的一种话语资源。一些学者使用“后学”的话语理论,提出“中华性”的建设方案,对新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立场进行解构,以本土文化的重建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后学”的新保守主义文化姿态以及自身存在的悖论,引发了新启蒙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后学”与新启蒙主义是新时期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西化与民族化的错综问题,所做出的两种重要的回应姿态。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建立中华的文化形象,有效推进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以化解内外的文化、精神困境,是“后学”批评家和新启蒙主义者必须共同谋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治理”是指或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地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类型历经了从革命型、建设型到治理型的历史嬗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维战略转型;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完善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一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冷战后美国以“遏制”、“削弱”苏联为目的的反共产主义战略迅速转向“全球民主化”攻势,并表现于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种意识形态政策话语。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内涵着巨大的裂痕与冲突,即存在普世价值与全球扩张主义;“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巩固国际规范、增进全球安全与和平的中国”与“结网--对中国有条件的套住政策”;理想主义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的双重标准四个方面的悖论,表现出美国“人权神话”、自由女神像背后的反人权、反自由的伪善嘴脸。  相似文献   

7.
“国产大片”的叙事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作为特殊的文化艺术产品,其意识形态特性是无法规避的,问题只在于如何传达意识形态。当“国产大片”试图以炫目的视觉奇观、超强的明星阵容来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并进而达成意识形态企图的时候,我们可能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影像叙事是传达意识形态最为有效的手段。意识形态的有效传达,更多是借助有效的叙事来完成的。从创作层面来说,忽略对于影片叙事表达的重视,则有可能使电影直接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沦为抽象乏力的说教。从《英雄》到《无极》,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国产大片”在全知叙事/权威叙事的叙事形式背后,其文化内涵即文本意义上则呈现为“帝王”叙事或者“神性”叙事。《集结号》不但意味着“国产大片”的题材/类型转型,即由古装武侠向现代战争的转型,在叙事的意义上,也体现了导演打破权威叙事的尝试,而代之以平民视角来关注与表达战争中人物个体的命运,并由此拓展了为常规话语所界定的中国战争片模式。在中国电影中,电影叙事常常不是单纯的与影片文本有关的叙事,而是社会文化泛文本在影片文本中的一种投射。以《集结号》为标志的“国产大片”在电影叙事方面的努力,在改变票房与口碑、商业与品质之间的悖谬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在主流意识形态诉求、大众文化心理需求和创作者的影像/叙事表达之间建构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国产大片”真正走出票房与口碑、商业与品质之间悖谬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指引下,科学把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具体问题的产物,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凝练和升华的产物,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转型与“文学浙军”的现代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浙军”与吴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吴越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浙军”取得了独特 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吴越风情、吴侬软语和江南文体三方面。与此同时 ,“文学浙军”也面临如下挑战:对吴越传统文化的正确体悟问题,如何面对上海文化带来 的影响及缺乏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守土有责;运用底线思维,争取有所作为两个方面,坚持“有守”和“有为”紧密结合,就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两个视角考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条基本原则的论断。同时,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路径:第一,理论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特别要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现实问题;第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为实现理论创新开辟道路;第三,理论创新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第四,要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现今的高校学生都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的力量,挖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和阐释其对地方特色发展的指导价值,能够启迪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觉性及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作为意识形态创新和践行的主体,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研究基地、宣传阵地和建设阵地。  相似文献   

14.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即是以异化劳动为突破口的。从马克思主义异化观中探究消解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问题,对于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现阶段,克服意识形态的异化对于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内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意识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着客观的现实背景,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深厚土壤,它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曲折历程而产生;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用的发挥与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须紧扣并广泛深入实践去实施等。在此基础之上,还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以及这种统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重塑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探索,体现了对中国发展阶段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但是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以及把前苏联领导人的观点神圣化的影响,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被判断为“主观社会主义”。尽管如此,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已成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根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它不仅具有实践性根源和实践性内涵,而且具有实践性指向。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实践、系于实践、归于实践,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新的挑战。对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体现科学性、开放性、包容性和世俗性的现代化走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