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个幽灵——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一直在东欧徘徊。由M.马尔科维奇和S.斯多雅诺维奇等东欧人所阐述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只在理论上有地位,但却是对极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的内部挑战。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当作是他们号召实现政府和经济结构民主化的哲学根源。不幸的是,东欧的这些激进派马克思主义者在促使掌权的人们把他们对马克思的解释变成确认的看法时,大部分并没有能起到作用。但是从理论上来看,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提供了除苏联马克思主义者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以外另一个可供选择的重要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一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这个“怪影”,冲出欧洲,越过重洋,在环球“游荡”。它已从科学的学说,发展成为亿万人参加的不可阻挡的革命运动;并且作为一种运动的结果——在一部分国家的土地上建立起以这种学说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纪念这位巨人的伟大功绩,中国马列著作研究会和学习与探索杂志杜联合编辑了这本专号。  相似文献   

3.
问:您在《欧洲的发明》一书的开头部分指出:“当代欧洲文明是缓慢而且极其艰难地形成的综合性产物。”您能简单地谈谈各欧洲国家为建立当代欧洲所作出的贡献吗? 答:我想从构成欧洲发展和进步的三个主要因素开始谈起,即扫盲、工业化和节育。我们可以把促使欧洲第一次文化起飞的功劳归于德国的文化扫盲运动。它起始于17世纪末,即贯穿整个新教改革运动。毫无疑问,这两个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整个欧洲的扫盲运动起始于德国这一点人们还不知晓。  相似文献   

4.
书讯     
本书作者是联邦德国基尔的史学家.他受当前围绕加里略《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一书的讨论的启示,经过5年的研究考察乃成此书.作者阐述了意共、西共和法共的发展及其从理论和实践上背离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以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原则的过程,精辟地概括了欧洲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葛兰西的社会哲学.此外,本书还有自己的特色: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问题——社会多元主义和国家多元主义进行了深刻分析;从政治和未  相似文献   

5.
在中共“一大”召开以前,杭州究竟是否成立过“共产主义小组”?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明确肯定:“‘五四’运动后一年,共产主义小组就在上海、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杭州等中心城市中成立起来了。”另一种是实际否定:“一九二○年八月,为了准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从当年秋天到一九二一年上半年,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中也建立了这样的小组。”这里明显地没有提到杭州,当然也并未完全排除在上海等六地以外,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可能性。我认为弄清“一大”前是否存在“杭州共产主义小组”,对研究我党早期历史,尤其是浙江地方党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根据本人接触到的资料,粗略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问题,一向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喜欢谈论的题目。他们或者从正面攻击马克思主义“反对个人自由”,诬蔑说“压制信仰、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①;或者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名,行歪曲马克思主义之实,奉行“以共产主义之道,还治共产主义之身”②的策略,抓住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否定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制造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对立,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这个为资产阶级津津乐道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口…  相似文献   

7.
<正> 每个时代的文坛,都不免有一个或若干“怪杰”,——即使不足以言“杰”的话。倘若不出“怪”,倒要令人疑心这文坛还有没有活气。“怪杰”往往用异于常人的方式思维,以不同于旁人的调子说话。这调子也许到后来为大家通用,习焉不察,以至忘掉了它曾经“怪”过。而那些一度“怪”过的作品也渐就湮没,只为专门的研究者所知。但其实那影响力早已透入文学史的过程。因而比之大批平庸作者的平庸之作,“怪杰”及其“怪”,倒是有其更强固的生命呢。自然,文学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怪”。有皮毛的怪,有骨子里的怪;或怪得惹眼,人皆以为怪,或怪得平易,令人不觉其怪。三十年代“红”  相似文献   

8.
1993年的思想     
1993年的思想[法]J.一C.吉耶博“法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倒向右派!他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这些话在法国流行守整整一个夏季。事情并不象人们讲的那样严实,法国的知识分子确实陷入了窘困,特别是在外部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垮台,内部的左派失败,欧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甲:老乙,最近可读了什么好书?乙:正要向你介绍邢贲思同志写的《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这本书。写得不错,作者对欧洲哲学史上各种形态的人道主义都作了较全面透辟地论述,可算是本填补空白的著作。甲:我也读了,是这样,只是我觉得绪论部分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总的评价似乎欠公允。书是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我想邢贲思现在的观点也许会有些变化的吧?乙:不然。一九八○年第一期《百科知识》上有作者另一篇论述人道主义的文章。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是一贯的。他始终认为人道主义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只该被我  相似文献   

10.
杜娟 《学术交流》2015,(2):219-220
曲跃厚、李元同在《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实践是马尔科维奇最为推重的一个概念。但在苏联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实践只是一个认识论范畴,马尔科维奇要构建的是一种以规范的实践概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及其实践而不是物质,作为规范概念的实践高于作为纯认识论范畴的实践。应该着重从规范概念的角度理解实践,而不应把实践同劳动和物质生产等同起来,因为劳动和物质生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是异化的。他认为实践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密切相关,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本身就是实践的题中应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洞察力。那末,马恩为什么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呢?从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践来看,有哪些有关共产主义的原理值得进一步探讨呢?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科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什么是共产主义呢?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中回答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①起初,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他们信仰的共产主义,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严格区别开来的。他们在1847年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叫做共产主义同盟,为  相似文献   

12.
据苏联《文学问题》杂志1985年第7期报道,去年10月苏联和罗马尼亚两国学者在莫斯科举行了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欧洲社会主义各国(1945—1980)文学的发展”为题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根据苏联科学院斯拉夫学和巴尔干学研究所同罗马尼亚科学院G.克林内斯库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所协作课题《文学和艺术对社会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贡献》而召开的。上一次讨论会是1979年在罗马巴亚举行的,议题是“在欧洲社会主义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分期问题”。苏联科学院院士、斯拉夫学和巴尔干学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年来对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使我们对人道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看来把人道主义贴上“资产阶级的”简单标签,加以贬斥,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做法和认识,都是错误的。人类社会不但存在着各种特殊形态的人道主义,而且还存在着一般人道主义。本文试对一般人道主义的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以就教于理论界。一、一般人道主义的含义及其科学依据我国学术界多数同志至今对“一般人道主义”讳莫如深,不敢问津,当然谈不上对它进行科学规定。有个别同志承认存在着一般人道主义,但对它的规定却是援引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编写的百科辞典的定义。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这些定义只适合于一种特殊形态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与中国法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涵盖着人类文明的两大主流文化:一是人道主义文化,二是权利文化。人道主义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实质是把人当做人来看待,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有尊严的人;在今天弘扬人道主义文化,还含有恢复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异化了的人的主体性地位之意。权利文化是在近代法治化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就是近代权利文化的经典表述。人道主义文化对应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它为法治提供德性方向的导引;权利文化对应着…  相似文献   

15.
综观我国的历史,“穷德论”曾长期在道德论域占据主导地位.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再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乃至封建统治者力倡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我们均可看到“穷德论”倡导者的思想轨迹.总之,“为富不仁”、“安贫乐道”成为人们恪守的古训.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推行愚民政策,在自己大谋私利的同时,却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荒谬地鼓吹“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他们把贫困直接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挂钩,宣扬禁欲主义的道德观,可以说将“穷德论”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结果,不但弱化人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16.
张爽 《学习与探索》2006,3(5):14-16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在回答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关于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时提出的。这个设想与马克思对欧洲革命道路的设计师完全不同。当马克思把自己的视线和理论研究重点放在欧洲历史视阈中时,他指出欧洲历史形态的更迭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结束,真正的人类历史开始。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欧洲各国正在经历着的社会形态,所以,摆在欧洲人民面前的革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刘新中 《唐都学刊》2001,17(3):119-120
DS整体教学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即将常规教学与训练、巩固、使用、测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设计和安排的前提下使每个环节的效应都能发挥出来。英语中“多石击一鸟”之中开头两个音节的汉语拼音是“D”和“S”,不妨借此把普通话的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普通话,灵活自如地使用普通话”的目的,故而称其为“DS整体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对立起来,是当前人道主义批判者们的最基本的论点。一位我所敬重的学者写道:“人道主义是在历史上特定阶段形成起来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它具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唯物史观正是扬弃了这种思想体系才建立起来的。”(四月十一日《文汇报》第三版)“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以劳动的发展来说明社会的秘密,而人的本质则要由社会关系来说明”(第三十八期《理论战线》)。这一观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这一范畴的含义局限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方面,过于狭隘。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理应包含后者所涉及的基本方面。但作为一种崭新形态的人道主义,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人道的伦理原则和人的解放等方面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积极的人道主义。它的诞生,是人道主义理论的一次革命,使人道主义由抽象变为现实,从空想变成科学,为伟大的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20.
戴厚英同志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报刊上引起了讨论。这部小说获得相当的读者群,并不偶然。作者在小说《后记》中自称作品的主题是“人”。她说,二十多年前她批判过人道主义,而基于对这些年历史的思考:“一个大写的文字迅速地推移到我的眼前:‘人’!一支久已被唾弃、被遗忘的歌曲冲出了我的喉咙:人性、人情、人道主义!”她还申明,这部小说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自觉自愿的“自我表现”,并且有意吸取西方现代小说的种种表现手法,包括意识流和抽象、象征的方法。《人啊,人!》的思想和艺术倾向不单属于这部作品,实际上突出地反映了近年我国社会上和文艺界很为活跃的一种思潮。有鉴于此,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这部小说的得失就更加值得认真探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