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文献学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面世为研治清代文学提供了莫大便利,同时该书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如作者信息缺失、书名著录错误、作者姓名错讹等。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0,(6)
<正>2002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以戴逸先生为编纂委员会主任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根据《人民日报》2010年1  相似文献   

3.
清人对《宋史》文本的研究和撰述,是清代史学发展中的显著现象,这一学术状况引起了近代以来学者的关注。而学界研究仅起到了勾勒线索的作用,未能对清人宋史学进行理论总结,更缺乏与清代学术文化关系的全面把握。故以清人宋史学为专题开展研究,首先可以梳理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次可以探讨其中的文献价值与史学成就;最后有助于洞察清代史学与学术、社会政治、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集大成的目录学巨作,总结了自汉刘向、班固以来历代目录著作的得失利弊,以较完善的分类体系、著录方式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各种书籍,在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独树一帜的叙事结构,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儒林外史》清代评点对其谋篇艺术详瞻、细致的阐发,可以概括出《儒林外史》谋篇的四个艺术特点:精严性、抒情写意性、对比性、重述性。  相似文献   

6.
《四库总目》言所收《吴越春秋》为元本,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中已有考订,但对《吴越春秋》原序和《总目》提要中的信息挖掘不够深入,对版本的分析也时有"臆测"的成分,并不准确,推论略显粗糙简单。该文就目前所见资料加以整理,对《总目》所用《吴越春秋》做版本、内容两方面的考辨。  相似文献   

7.
《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在体例、书目的选择与分类、著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同光时期的学术体系相对于乾嘉时期而言已经出现了某种突破和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学术转型意义。透过《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能够清晰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是一部诗文批评著作,但书中许多集部著作的提要,却处处闪烁着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在我国学者编纂的《续四库全书》出版、发行之际,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念,温故知新,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四库全书总目》对集部著作的批评体现出兼容并蓄、辩证通达的文学批评观念。这种文学批评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又兼顾文学的抒情审美功能;二、立足作品,全面客观;三、知人论世,辩证通达。它比前代的文学批评更公允,更富有总结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与评点学的关系,是《文选》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课题。令人或认为四库馆臣全盘抹杀明清评点之学。然而从《总目》全书来看,其对各个时代的评点学均有衰有贬,而且进行褒贬的语句背后都有着严谨系统的学术规范观念支撑,如主张学术风格的雅醇,强调遵守文献四部分类的悠久传统,要求尊重古书原文勿加篡改,均体现着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并非像有的学者所判定的“缺少令人信服的学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战线》2007,(6):113-115
《四库全书总目》站在诗歌史的高度,纵论千余年诗学之演变,继承中国传统"变"的哲学思想,以"变"来通论诗学发展,揭示出诗学演变的规律,以"变"来强调诗歌的创新,从而表现出独特的重变的诗史精神。  相似文献   

11.
贺昌盛 《南京社会科学》2013,(1):113-118,131
汉语语境中文学概念的最终确立曾历经过一个甚为复杂的过程。本篇主要从晚清时代中国学人有关文学的论述中,选取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等人的著述作为个案,具体分析文学概念最初在内涵和外延诸方面的差异。从晚清学人对于汉语文学品质的知识性塑造中,或可见出后世文论研究之诸多学理依据的基本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清代政治以及由政治方针决定的文化政策与清代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评介了清代主流社会的诗文与非主流社会通俗文学创作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对本朝80年间的诗作进行了有所限定的批评。回到清代诗歌创作的历史事实中可以发现,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所倡导的批评理念是公正的,然而,它对本朝的诗歌批评并没有完全做到开明与通达。它批评本朝诗歌所反映出来的批评标准、批评形态和诗学观,对于建设当代诗学的理论构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袁进 《社会科学》2002,(3):76-80
本文从文学史学的角度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清代文学史料学的整理和成就。其间在目录学的整理上又出现了研究方法的更新 ,对文学源流的考订 ,对文学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回顾和展望 ,主要论述清代、近代以来及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学术研究概况 ,附带介绍了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指出通俗文学和文学批评是清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 ,在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应加强专题研究 ,从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整体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议院作为西方政体的一个直观的政治场域,不仅是晚清域外游者必去的场所,也是被反复形之于笔墨的政治符码。对于议院的描述、讨论,鉴于晚清游者的认知图式与固有立场,他们对议院的渴慕与接纳来自于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重申、对三代之治的回首,从而完成了新一轮的传统致敬;而从现实策略而言,议院作为近代西方诸国的立国之本、强盛之源,俨然成为晚清士人力图复兴王朝、修正皇权的救国大法,晚清游者对于议院及其背后民主制度的认知被精心编织于有关君权巩固、王朝复兴的国族叙事中,成为一个杂糅了现实政治诉求的想象体。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中的上海叙述始于晚清,多写洋场和欢场.其表现"维新"(洋场)和"腐败"(欢场)两大主题,包含了对于上海城市最初的基本知识,即发达、进步的现代性与道德上的堕落.特别是前一个主题的反复出现,开创了百年来文学中的上海国家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清代火山地震叙事,包括地震发生过程及其灾难现场感受,火山爆发及带来地震惨状的描述思考,以及地陷、海中火山爆发等。载录者往往还寻究灾害发生那偶然中的必然,个别中的一般,关注地震之前的自然界物理变化等征兆,及作为地震前兆的动物异常表现和地震灾害的后期连锁反应,即灾后之灾以及派生的严重后果。清代火山地震叙事还很留心民间互救活动,注意到当地缙绅富户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柳岳武 《东南学术》2006,(6):145-153
西方有学者认为西方对东方的冲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16-18世纪是基督文明的冲击阶段,19世纪是科学技术的冲击阶段.前一个冲击因东方文明的抵抗而失败,后一次进攻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虽能表达出东西方遭遇的历程,但却明显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其恶劣的后果是这一评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使他们不能客观、历史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以至陷入对传统的过分批判之中.本文在回顾西方对中华帝国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西方对大清帝国认识的变化以及批判步步加深的原因,并试图引发人们对大清帝国历史的再思考,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来,正统文人多以"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而金元以来边缘文人则多以"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胡适以来,彻底"颠覆"传统主流"大文学"观念,"大散文"由中心文体降为边缘文体,"宋文"观念价值大减.这种观念与宋人"自我评价"相差甚远,远离文学史"原生态","遮蔽"了文学史部分真相.现当代,宋代文学各体,散文研究最为薄弱,这与宋代散文杰出成就和"独尊"地位极不相称,也是对宋人和元明清各代重视宋文观念的不尊重,有反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