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欣 《浙江社会科学》2001,3(6):120-124
"左"倾文化惰性的根深蒂固,主要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发展国情决定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惰性"中呈现出的"左"倾特质主要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之大敌.它产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里,整合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内,体现了正统与革命色彩,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文化发展的禁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讨论,当社会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时,便开始了,且一直没有中断.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高潮又在东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对"转轨"问题的热烈讨论,各种理论不断出现.西方经济学界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搞市场经济,必须先搞私有化.针对这种观点,斯蒂格利茨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进行系统地反思和探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转轨"理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茅生荣 《江汉论坛》2005,1(2):120-124
社会主义认识史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历史.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无产阶级运动性质及其目的的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无产阶级实现运动目的现实手段的理论.认识到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运动目的的现实手段,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关于共产党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阐明了党怎样发挥"领导工具"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当代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质底差异乃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生态危机的成因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据此,它要求解构人的主体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主体性地位,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生态危机的本质界定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现代的理性主义导致了生态伦理异化,诞生了反生态的科学技术,这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据此,它对科技发展取敌视态度.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生存模式.因此,人类不应反对科技进步,只应批判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运用及其造成的异化生存模式.第三,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生态中心主义"反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要求根据"生物圈平等主义"来使人类回到前现代的服从自然的生活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克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①依据以上学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吸收的主要文化素养应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非"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保障;与社会主义法制辩证统一的"德治",乃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社会工程.故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二者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深入领会"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道德体系,该是社科界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指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文化"上即思想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惟有如此,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思、总结后作出的明智选择."以德治国"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交替运用,便可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分析是理解<资本的关键.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商品经济阶段,因侣此,"人的物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认清"拜物教"的本质,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一"和"多"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为一元的价值导向和多样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文章总结了传统社会在处理二者关系上的教训,结合社会转型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一"和"多"关系的整合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以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4,24(2):124-129
一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全球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冷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变得相当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十七年文学"的全球化,就是社会主义化.  相似文献   

12.
劳动关系"合约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合约论"的理论基点在于站在人本主义立场,维护劳动者尊严和人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重新定位."合约论"赋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雇主)在市场交易中平等地位和自主产权交易关系.通过建立劳动力产权概念,实事求是地界定劳动者的市场交易关系,使其成为自身利益的产权主体."合约论"把"以人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思想认识上走出了"主人翁论""联合劳动论""商品论"等理论误区,从而回归科学的认识领域.为了使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合约"精神得到广泛体现,需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在实践中进行制度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抽象地、原则性地指明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二是反对制定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十分完善的方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标准"的理论有新特点,即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的愿望,以广大群众的意见为依据,认为被广大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东西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东西.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压倒一切的标准"理论,其内容一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不断地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推进"以德治国"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要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重点,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齐抓共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李云智 《学术论坛》2005,19(3):42-47
"跨越式社会主义"是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跨越式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成功地解决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探索历程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质,也以新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上升式有限回归".刘少奇"天津谈话"是建立在其"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构想的历史背景之上的,符合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四面八方"政策.再认识刘少奇"天津谈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借鉴意义,就要始终把握住现阶段"剥削"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积极地位和作用,对此应坚持反"左"的一贯性.另外国家政权在消除"左"倾忧虑症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系统性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模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模式是"中国模式"的三重内涵;"中国模式"就是道路、经验、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三层外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生成发展的根本机制,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它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时隔8年,2000年2月~5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广东、上海、浙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即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笔者认为"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之间充满着辩证联系,本文试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