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存在,即“有”,而不是不存在,即“无”。“无”不能作为哲学的起点。从“无”中只能产生“无”,不可能产生“有”。大爆炸宇宙论表明,宇宙产生于“有”。“无”不能作本体。哲学的本体,即根本,只能是“存在”,即“有”,而不是“无”。说教室里“有”人,这很容易,比如听见“有”人声,看见“有”人影,等等。但说教室里“没有”人则难,因为没有灯光,没有人声,屋子上锁,皆不能证明教室里“没有”人。要证明森林里有人,这很容易。比如举出看到火堆的灰烬,听到有人的声音等例证。但要举出森林里“没有”人的…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行政经济”朱大碌一、“有计划”还是“无计划”过去我们总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有计划还是无计划,有计划即计划经济,无计划即市场经济,而摘经济有计划总要强于无计划,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客观事实告诉...  相似文献   

3.
荀学辨惑     
宋志明 《东岳论丛》2023,(1):163-168
许多年来,由于受“左”的风气的影响,有三股迷雾在荀学界飘荡着:一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是“天人相分”论者;还有人认为,荀子应当归属法家。对于这三股迷雾,很有澄清的必要:荀子既承认“人性有恶”,也承认“人性有善”,与“性恶论”无涉;荀子既有见于天人之分,也有见于天人之合,不是“天人相分”论者。荀子接着孔子讲,强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非但不是法家,而且对“以儒治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燕喜牌坊     
进入燕喜山,就可见一座牌坊高6米,宽6.5米,青砖黄瓦,古色古香。牌坊中门顶上绘有原燕喜中小学校校徽。校徽为平顶三角形,里边上部画有巾峰山轮廓,下部有通心美术字“燕喜”二字。校徽为书画家杨芝泉所设计。校徽右侧有一“燕”,左侧有一“喜”。牌坊右门的顶上有“戈飞”二字,左门的顶上有“鹏搏”二字。中门两侧对联分别为,上联“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联“连州水石冠南陬”。  相似文献   

5.
风诗新解(九)晏方园有桃“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笺云:“不知我所为歌谣之意者,所谓我于君事骄逸故。”郑玄之意无疑以为“士”是“我”的同位语,“我士”与“我”并无区别。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按照惯例,遇“我”之后跟有名词的,那名词大多为“我”所领有。...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当代”文学史的命名。我认为应当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当代”这个词的用法是有限度的,时间意义上的“当代”总是处于不断延绵之中,它是一个永远处于拓展之中的范畴,“当代”这个词的内涵有它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加以重新界定,同历史研究要求的确定性、常衡性比较有相当的距离,有人说“当代是没有历史的”,未尝没有道理,“当代”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反历史性。“当代”概念倾向于“当下”,强调的是世界的现实“发展性”,具有“展望”的色彩,历史研究则倾向于“过去”,强调的是世界的过去“完成性”,具有…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人文意义在于追求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人”,无疑这与传统的追求道德取向的“道德人”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有人认为,“经济人”与“道德人”在行为宗旨方面有“利”与“义”的对立;在行为目的方面有“利己”与“利人”的对立,在行为依据方面有“遵法”与“重德”的对立;在行为约束方面有“他律”与“自律”的对立等。这些层面天然有对立的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立的层面上,会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存与运行因缺乏同一的价值规范的理性辩护而付出社会秩序动荡的高昂代价,会使市场主体因缺乏价值认同而处于“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8.
“博导”考博,是中国诸多“特色”之中的一大特色而已,值不得大惊小怪。至于其中的缘由,恐怕谁都明白:某种体制或某种土政策所致。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博导”也需要“充电”。但“充电”的途径很多,并非非要考博不可。也有网友说,“博导”考博,拿博士学位,是人的一种自由权利,谁也不能干涉。把一种学术现象提到法律的高度,我辈可经不起这种吓。确实,谁也干涉不了“博导”去考博,这是人的一种自由权利。你有本事,有能耐,有突出贡献,你也可以去申请“论文博士”。吃不到葡萄,就不要说葡萄是酸的。但不管怎么说,“博导”申…  相似文献   

9.
“中介物象”与赋比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诗经》中的“赋比兴”有诗体、表现手法、修辞格三个层次,而“赋比兴”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并以此造成诗的“意境”,乃决定于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由象求意)与表达方式(以象表意)。“象”不仅有“自然物象”,而且有在“自然物象”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意味的“中介物象”,把握住“中介物象”,既可弄清“比兴”的实质及三者之关系,又可更深入地理解所谓“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利与义:一个需要摆正的关系许运江,周承凯“利”之所在,人人向往。物质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小团体利益…只要有“利”,便有人求。“义”则不然,古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别,今有“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之分.自古至今,欲求大“义”者,可能会失...  相似文献   

11.
“以”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据统计,《左传》一书中“以”字共出现了3140次,其中介词“以”有1506次,连词“以”有1611次,动词“以”有17次①。不仅如此,“以”还是一个组合能力极强的虚词,它可以组成“是以”、“以此”、“以是”、“何以”、“所以”、“以故”等固定格式,具有极强的造句功能。本文要讨论的“以为”结构是指句子中含有“……以……为……”(以下用[以……为]表示)和“……以为……”(以下用[以为]表示)的“以”字固定用法的两种重要形式。“以为”结构的语法作用及其意义,我国最早的语法专著《…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学家林纤,在所著《着觉斋论文》一书中对前人的创作经验进行多方面总结,其“用字四法”中的“拼字法”云:“古文之拼字,与填词之拼字,法同而字异。词眼纤艳,古文则雅练而庄严耳。其独出心裁处,在能自加组织也。”这很值得借鉴。所谓“拼字法”,是将四个字拼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完整意义的短语。如:“红”,“绿”两字,是指两种色彩,“桃”.“柳”两字,是指两种植物,它们本不相关;如果将它们抬出拼成“桃红柳绿”的短语,就发生了内在联系,使“红”、“绿”有了生意,使“桃”、“柳”有了色彩,形成了一幅春意盎…  相似文献   

13.
一有必要先澄清“知青”和“老三届”两个概念。对于过来人,其内涵相当清楚。“老三届”指66~68届高、初中毕业的所有学生;“知青”则指老三届及其“文革”中陆续毕业的下过乡的、具有城镇户口的中学生。它们有重合,又有歧义。老三届内广大农村学生也是地地道道的知识青年,却没有“知青”称号,因为命运注定他们是“回乡青年”,而老三届之外的城镇高、初中学生,虽然不属于老三届,但因为下过乡,却享受“知青”待遇。这是外国人始终弄不清楚的事情,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特色”。“知青”类似于一“江湖”———又是一个颇具龙…  相似文献   

14.
“象”之小识李祥林“象”乃中国文化史上一极重要范畴,由之而来的“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两大命题,对中国美学和艺术有深远影响。按《说文解字》,象本为象形字体,它有鼻子有眼睛,有四肢有尾巴,正是人们所熟悉的大象之简化模写。大象的“象”当然是指动物,它又...  相似文献   

15.
追求和平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旨之一。“伊斯兰”阿拉伯语意即“顺从”、“和平”,“穆斯林”即“顺从者”、“和平者”,就是顺从其主并谋求和平的人。和平意识体现在穆斯林生活的各个方面:真主的99个美名之一就有“和平”;天堂名之一就有“和平”;穆斯林彼此见面互道“色俩目”,敬祝和平;天房周围的诸多门中有一道叫做“和平门”,可见“和平”在伊斯兰教中的分量。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从来就不主张胁迫非穆斯林改信伊斯兰教,而是和睦相处。伊斯兰教是讲求“中道”,不走极端、不偏激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胡世文  徐朝红 《云梦学刊》2007,28(2):144-148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量词“介”可能来源于名词“介”。  相似文献   

17.
晋语有丰富的“~”类饲,其中“”在构词上主要有两个作用,用作分音词的第一个词素或用作词头。《汉语大词典》训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类词,其中有个别训释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意在提出这类词的正信。如“就’不是“扬眉”而是“皱眉”;“格磴儿’不是“位置等次”而是“台阶”;“”不是“参差不齐貌”而是“张开或交叉相错貌”;“拉”不是“土块”而是“角落”。  相似文献   

18.
1、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叶圣意不坠 本条有两个“伦”字。范注、郭注引《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这是将“伦”字训为有次序、有条理。“论者,伦也”四字,各本大多以为“论”指的就是“有伦次”。此解固然并不为误,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其他的如诗赋、史著、诸子等,难道就不需要讲究伦次了吗?用今天的术语说,以“有伦次”解释论述性著作,是否抓住了此类撰著的本质特征?此“伦”字的训释是否还应再作推敲? 《说文》:“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这是说“伦”字亦可训作道、道理。《礼记·中庸》:“今…  相似文献   

19.
在《齐物论》中,庄子实际上是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怎样才能在悟道上算是达到了一个足以令人赞叹的境地,即最高的层次是“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就是“以为有物矣”,再次就是“以为有封矣”,最后就是“有是非”。庄子认为处在最后一个层次的人没有体悟到大道的精神,使“道之所以亏也”。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徽州”的文化定位,传统有“程朱阙里”、“理学故乡”、“文献之邦”、“东南邹鲁”等称谓,我过去称之为“文化部落”。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黄山旅游节和徽文化节,有机会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徽州文化,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将徽州定位为“儒教圣地”似乎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