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北部·河北     
《中文信息》2007,(5):41-143
河北的漂流资源不是特别的丰富,但是在我国北方开办最早,影响最大号称“北方第一漂”的张家口永定河峡谷漂流和唐河漂流却是远近闻名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论辽代契丹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古代民族之一,从南北朝时期便和汉族有所接触,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和薰陶。迨至辽代,契丹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继承,也臻于鼎盛时期,从而使得契丹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诚如有的同志所说:“契丹社会逐渐封建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吸收汉族先进影响的过程。”马克思在论述落后民族总是皈依于先进民族的文明时曾说:“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虽然各落后民族都不能摆脱这一永恒规律的制  相似文献   

3.
100个皇陵     
《中文信息》2007,(6):4-7
中国帝王受“事死如生”文化传统的影响.生者必须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形为死者安排冥间的一切。因此走入中国帝王的寝陵,就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宫殿。在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中国陵寝制度经历了四次质的飞跃:秦朝第一次开创了中国的陵寝制度,开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奢侈豪华的地下寝宫;西汉,陵寝制度开始了第一次变革,帝王为了显示尊卑和皇后异穴合葬。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中华民族,是指1911—1949年的中华民国和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文章认为,“中华”作为民族名称最初专指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作为国名则最早也是专指华夏族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地带的“中国”。当时长江中游地带的楚族不在华夏族的范围内,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也不曾入华夏族之列,更边远的其他民族群体也都不是华夏族。公元前3世纪末叶之后,秦朝和汉朝先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原来的华夏族为核心,形成了汉族;以原来中原地区的“中国”为基础,扩大了统治的范围,把非汉族的其他兄弟民族都包括了进去,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此大家庭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近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经常出现分裂,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与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要以汉族、藏族、纳西族以及少量阿尔泰语系民族为例,通过对颜色词“黑”和“白”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联想意义的比较,透视不同民族的文化共通性和文化差异性,并浅析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6.
韩勇 《鞍山社会科学》2004,(3):38-38,46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而古老的民族,曾经建立过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辽朝雄居中国北方2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至1125年天祚帝被金所灭,到明代契丹族便完全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现在在云南滇西地区  相似文献   

7.
族兵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态.在北方草原,从有明确记载的匈奴族兵制到入关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无不实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不断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是族兵制最初阶段的本质特征.匈奴国家政权建立后,先后征服、统治了周边民族,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军队不再由居民“自动”组成,军队的组成具有了强制性,但这并未改变其全民皆兵、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是以“地区部落”组织为基础的,随着部落构成以血缘为纽带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变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实行的族兵制的血缘色彩逐渐褪去,地缘因素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了主导.  相似文献   

8.
海边  黎杰 《广西社会科学》2003,(10):F003-F003
20世纪90年代,正当苏联解体时,《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编纂工程开始启动,至今已是21世纪初,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在国家民委和各省(区)市民委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经各民族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由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首卷本《纳西族卷》终于正式出版发行,其他各卷亦将陆续面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各民族积极参与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创造,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大地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分为三大系统,中国古代民族的空间分布与之相应,亦可分为北方民族系统、中土民族系统和南方民族系统。这三大文化—民族系统分别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中土汉民族文学和南方民族文学的源头和土壤。三大文学系统由北而南,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古代文学总体结构。北方民族文化、文学往往为主体民族文学输入新鲜血液,激活其内在运行机制,使其得以充实和重振,呈现出新的风貌。北方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互动,不但使中华古代文学保持了活力,也是北方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汉语文学的发展,既体现了其他民族的“汉化”,也体现了汉民族的“胡化”。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的跨族叙事擅长以拟血缘的方式模拟同胞手足之情、父母子女之爱来建构蒙汉族际之间跨族成长的故事,以隐喻中华多民族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文化亲缘关系,并着力突出多民族互动的地理与地域文化意义,暗示跨地域成长和生活实践可以实现民族的混血,达到民族文化的相互流通和异族生长。同时,很多作品在展开文化差异与碰撞的想象时会通过“人在他族”的创伤性体验强调语言障碍、文化隔膜和被排斥感,隐藏着一种融入他者、异文化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隋朝     
《中文信息》2007,(6):50-53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已经恢复了秦汉时期“封土为陵”的规则,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于非命,所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比不上秦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相似文献   

12.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3.
《中文信息》2007,(2):2-93
广东的温泉开发得很早,而且开发的规模也很可观,几乎占据了全国温泉三分之一的份额,其中著名的恩平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温泉之乡”。温泉驱寒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单纯的“泡”未免有些单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相似文献   

15.
契丹乐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人是公元五至十二世纪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公元907至1125年曾以契丹族为首建立起我国北方空前统一的政权契丹(后改辽)。契丹在大量接受汉文化的同时,还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文化体系。这在我国少  相似文献   

16.
诗歌语言是人的心态与情感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自然流落的心灵之声,是民族心路历程的写照。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称誉,也是多个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子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自古就有较为深厚的诗歌传统。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流传地区和从民族角度上分。与新疆民族文化信息相关,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语言修辞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性。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情歌为例,从词语的特征及修辞格运用方面揭示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爱情”这个特殊的社会切片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审美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中国 ,天然地划分为农耕区与游牧区。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也主要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这两大类型民族的统一。这两大类型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它们在历史上都相应地建立过政权。习惯上把由农耕民族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原王朝”,由北方游牧民族为主所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北方民族王朝”。北方民族王朝在政治上采用“二元制”,在经济上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依存 ,在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北方草原民族为了巩固其在中原建立的政权,成立了庞大的语言翻译机构,这一重要举措促使北方民族语言文字与汉族语言文字在长期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互相影响,兼收并蓄.不同文化在此期间所产生的冲击力和推动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潜藏其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汉     
《中文信息》2007,(6):26-36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西汉也是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20.
辽朝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长达二百余年.辽朝政权机构是以契丹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封建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又吸收一定数量的奚、勃海等族的上层分子组成的统治政体.辽朝政权机构的多民族特点,说明其不仅是契丹史、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其特点及渊源予以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恳请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