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战略和措施印度独立以后,经济上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为此,从1947年至1951年开展了“粮食增产运动”和“统一增产计划”。从1951年4月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开始了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的时期,其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满足工业和出口的需要;二是加强和巩固资产阶级在农村的阵地,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印度政府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措施,通称印度农业的发展战略。由于印度历届政府在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上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因此提出的政策措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大的方面大致可以6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47年  相似文献   

2.
(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也象一个生命系统一样,拥有特殊的“呼吸”、“消化”、“运动”、“神经”、“生殖”诸子系统,是一个有“经济生命”的有机体。而企业的经营机制,就表现为企业这个生命体的“结构”和“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综合体制,例如: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制,经营者与生产者的关系体制,权力关系体制,领导决策体制等等,是决定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由该综合体制所产生的经济机能。经营机制的这种机能是由经营体制内部关系的相互作用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揭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这三种形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前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联结的纽带;“管理民主”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巩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广大农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教育必须先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要把教育科技事业与思想道德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实施,使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同步提高,为农民自身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建设融合起来,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加强对印外交的背景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005年小泉访印为转机,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加强与印度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其目的是:战略上企图利用加强日印关系牵制和抗衡中国;外交上配合美国推动建立“美日澳印”四国对话机制;军事上加强日印海上安全合作,保障日本在印度洋上的海上航线安全;经济上将印度视为“尚未开拓的市场”,为日本企业进军印度开辟道路。日本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预料未来两国关系会有较大发展,但却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5.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国內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的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成为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技术供给不足、技术推广与服务不利、技术市场和风险机制不健全以及自身科技素质不高等诸多科技困境.我们应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农户运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培育农业技术市场,为农户利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搭建平台;完善农业技术风险机制,为农户运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科技培训,为农户运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裘斌  齐陈骏 《学术交流》2007,(2):136-140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政治相对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治世”时期。当时的统治集团能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从而为劳动人民的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古代“治世”时期实行的经济措施,主要有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开垦,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厉行节约等等。认真分析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对于现今我国农业的发展乃至新农村的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在坚持土地承包制的同时,运用多方力量,完善农业生产的各种设施,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同时,应加快面向农村的各项制度改革,多管齐下,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蓓 《学术交流》2006,(6):112-1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的主要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绿色农业正向着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的问题是: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总量,但产出效益却没有与之同步。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规模还不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意识不够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树立科技意识,在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中实施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玉光 《探求》2011,(5):50-57
针对农民增收面临的多重制约因素,一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技培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向科技要效益;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向质量要效益;三要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家庭农场、专业协会、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涉农信息发布平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与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指导和服务,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农资金由无偿拨付改为实行部分有偿拨付、定期收回、周转使用的办法,是财政部门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支农资金的一项重要改革。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援者加强核算和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一笔强大的支农基金,缓解农业资金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协调发展;促进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更新观念,改变作风,使财政支农工作由“供给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  相似文献   

10.
论边疆农业经济王占国一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各县市由于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使广大农民有了生产资料占有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关系史上的这一重大变革,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八五”期间黑龙...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加速科技进步,一方面“要着重推进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组织精干力量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技术研究”,“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发展软科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普遍适用的科技成果”,“形成科技同经济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实现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曾经对农业生产的本质特点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他还说:“在所有再生部门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在农业中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农业生产领域内的经济再生产和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国外农业推广体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主要有:加强政府对农业推广体系的领导和支持;农业推广内容多样化;加强农业推广经费投入,资金来源实施政府强制性;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的农业推广作用;不断提高推广队伍专业素质,对农业推广人员实行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推广的立法等等。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体系具有必然性、引领性、双赢性、战略性的特性。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是:应扩大农业推广体系的范围;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应发挥政府的强制性;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农业推广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1990年是国家“七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经济为克服所面临的困难而进行全面治理整顿的第二年。在治理整顿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扭转近年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棉花)徘徊不前的局面,是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为此,自1988年秋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快步伐的计划和措施。两年来,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继去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今年的粮食生产又取得突破性进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当前,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更加深入广泛,对其影响更具决定性。科技综合实力的研究是“科技兴省”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只有科学而客观地评价黑龙江省的科技宗合实力,才能明确黑龙江省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寻找突破口,“科技兴省”才能成为有据可循的战略方针,从而为研究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针,制订经济、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总之,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以及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把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首位的方针构成了“科技兴省”的前提和社会基础;而科技综合实力的科学评价又是“科技兴省”方针得以正确制订和实施的必要准备,是“科技兴省”总体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会计行业的改革发展对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目标不清晰、涉农特色不明显、数智化融入不充分等问题。该文以“1+X”证书制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探究在“1+X”证书制度下提升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策略。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农业特色,构建“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上海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郊区农业必须彻底改变以粮为主的生产格局,把为市场提供数量充足、品种繁多、质量优良的鲜活副食品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在郊区有限的土地上多生产那些劳动耗费较少,经济价值较高,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到本世纪末,郊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强大的副食品基地,农民收入基本达到城镇工人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为此,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充分挖掘自然、经济资源,广开生产门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种养水平;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结合起来;治理“三废”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智力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等。  相似文献   

19.
匈牙利社会舆论对匈农业政策,尤其是自留地和所谓“第二经济”存在不同看法,匈牙利《真实》月刊1982年第1期刊登了基什比斯塔·伊斯特万作的调查,反映了各种观点。一位国务秘书说:“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结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收缩自留地经济,而是使它与大企业相结合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产业是在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对其更高要求的同时,既要保证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又能使其保持与农业、国民经济、生态环境等大系统长期动态协调发展;既能充分挖掘能力、利用资源、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又不削弱其未来发展的后劲与活力,始终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内涵,农业信息产业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又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发挥政府主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突破口”,带动农业信息产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