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从《秦腔》中呈现的意象世界的层次入手,分析其审美内蕴及其意义局限。小说对自然生态意象群、生活常态意象群、土地意象群、文化象征意象群的描写,提醒我们关注今日传统农耕文明日渐式微过程中沉默者的生活现场,关注他们艰苦生活背后的精神困顿。但由于作者没能以现代视界反观其先在的传统文化观念与道德价值立场,使作者面对当下农村生活现场只能徒自“迷惘和辛酸”。  相似文献   

2.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电影《周仁回府》进行对外译介研究,探究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电影英译应具备哪些特征,为秦腔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具体上写实,总体上象征,是贾平凹新作《秦腔》采用的重要艺术手法。在这部小说中,除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白雪、夏天义、夏天智等具有象征性外,作品的叙述人引生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他是当下中国农村现实状况和情绪的象征,在他身上体现了当下农民对农村传统文化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坚守与寻找。  相似文献   

7.
近日,著名作家贾平凹推出了长篇小说收官之作《秦腔》,他称这是在一种“惊恐”的状态中写作完成的。贾平凹以其故乡棣花街为背景进行创作,小说中描写的很多故乡、家族内部事情和他有直接关系,但贾平凹一再声明,这不是他的自传。《秦腔》历时两年完成,小说自问世以来,已发行18万册,第三版正在加印中。“秦腔”既是小说的名字,也是一种民间戏曲,贾平凹在它身上寄寓了象徵意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写的是老家丹凤县棣花镇的事,“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其中大部分人、事都有原型,解读的…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关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文化冲突中的《白鹿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以小说形式重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小说在开头部分不断地向上追溯,为中国历史社会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画卷。这是儒学治下的“农耕文明”。它以伦理为表位。阶级本位文化涌入白鹿原,与固有的伦理本位文化形成剧烈的冲突。这种中、西文化冲突是《白鹿原》的根本冲突。小说表现了个人在这巨大冲突中的无条处境,个体选择经常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所驱动,集团斗争必然陷于兄弟相煎,从而审视了中国从民初到本世纪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的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非常注重小说语言的使用,他在《秦腔》中穿插了许多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如对于叠字和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对特殊用意词语或句子的有意反复、对短句间或夹杂长句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秦腔戏文内容和简谱的直接引用等。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和深刻的感染力,使《秦腔》的语言具有了同戏剧秦腔一样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先生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一部基于早年故乡生活体验的作品.作品中的这种体验不是单纯的生活记忆的再现,它是一种新时期的文化转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对这种生活记忆的审视和怀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我们民族的心灵史的一隅.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选取伦理学、青春学和民俗学三种学科视角,对“《沉沦》现象”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异域文化作参照,大胆挑战传统道德;以青春文化为本位,大声呼喊青年的苦闷,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五四”时代的“另类”声音。以往那种把《沉沦》当作“爱国小说”或者“颓废小说”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6.
在《秦腔》中,引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白雪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经由对于白雪的美、无辜、孤独和悲苦的刻画,寄托着作家对于既往岁月的歉疚和忏悔,这是作家的“心迹”。研究者的矛盾在于,既高度肯定小说“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又带着寻求“规律”的眼打量这部作品,很难真正接受生活无尽的偶然和枝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降,贾平凹小说文本中的商周与西京成了视角互视性、文化裂变性的时空结构体.城乡凝视与游离间的“离乡—进城—返乡”书写,使文学的二元空间结构演绎成文化时间的结构并置.在城市与乡土的双向审视与批判中,从《废都》的“废城”到《秦腔》的“废乡”,“双废”表现的是“家园无何处”的审美现代性困境,内中体现了叙事者文化心理根植与调适、文化身份焦虑与认同、城乡情感与家园归依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秦腔》:纯粹的乡村经验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在他的近作《秦腔》中实现了一次乡土叙述个性的转移。作者放弃了一切观念和理性,抽走了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用纯粹的地方口语还原乡土日常生活,呈现了父辈乡村形态和古老地方文化“秦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终结现实;而乡村叙述主体的选择,乡土话语的撒野欢腾、无遮无拦,又跳跃着民间文化形态下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意志力和生命感受力。  相似文献   

19.
戏曲文化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其文学性决定了秦腔唱词蕴含丰富的隐喻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层面探讨秦腔唱词隐喻现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之隐喻性,以更好地理解秦腔以及其他地方戏曲唱词深层的文化蕴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反讽文本”。“阿Q”作为鲁迅独创的一个“小说化”的“反讽”文学符号,既是笑的对象,也是笑的主体,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讽喻笔触直接指向作者和读者自己;“阿Q文本”其基本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清醒的疯狂”,并借以消解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体系,由此为民族与文化“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