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传满 《南都学坛》2010,30(1):49-52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非常突出,其原因是与贞节观念在明清社会的强化及徽州本土的内在因素分不开的。明清徽州女性群体性的节烈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对传统的性别观不断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以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曾经占据过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地位。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中,女性逐步由主导变为男性的附庸,与女性地位衍变相对应的是贞节观念的产生并逐步强化。妇女贞节旌表制度发展至宋元时期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地方政府表彰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节烈旌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要对传统的贞节观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男女共同恪守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3.
明清徽州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之主体性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贞节观念几近宗教化,而徽州节烈现象尤为突出。已有研究多针对明清徽州妇女崇尚节烈的外在原因。普遍忽略了其主体性因素。在明清徽州贞节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的表象之下,其实隐含了暧昧、复杂的动机,其主体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若干方面。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遂使贞节观念彻底地深入徽州社会,成为一种潮流,明清徽州节烈妇女是宗教化的贞节观念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自宋以来,理学贞节观念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更是将其推至顶峰。《福宁府志》中记载了643位贤媛、贞烈、节孝三种类型的列女,其中节孝占绝大多数,且清初多于明末,这正是清提倡节孝的体现。福宁府各县列女分布不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较多。从节妇守孀年龄及年限来看,福宁列女的社会生活境遇惨悲。而通过对福宁列女群体节烈原因的阐释,更能彰显传统贞节观对妇女的支配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婚恋伦理中的贞节观自先秦以来对历朝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唐传奇等唐代通俗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伦理思潮,贞节观念对唐人婚恋束缚较轻,寡妇再嫁、妓女封夫人均能为当时主流社会所包容,时人对女子德行的称赞亦多过对女子节烈的弘扬。而在反映明代世事的明小说中,贞节观念的受重视程度空前加强,女节受到重视,节烈受到赞颂,而女子失节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及强烈的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6.
列女以恪守贞节为标准,她们是封建社会中妇女道德教化的楷模.清代甘肃妇女因处偏僻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中原文化所倡导的理学贞节观虽受到不同边缘文化的冲击,但在这片土壤上却出现了成千上万名贞节烈妇.本文从时代背景、明清移民、各级政府举措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分析了甘肃列女群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独特原因,以论证理学贞节观对清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贞节观嬗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以降 ,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 ,而且一代盛于一代 ,明清时期贞节观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出现了反对传统礼教的新思潮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妇女解放的社会氛围 ,广大妇女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个性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丧偶妇女 ,为了自己和已有子女的生存而再婚 ,这无疑是对贞节观念的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是明中期的大散文家,他的贞节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程朱理学观念,又有不同于传统的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节烈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关系密切.归庄是归有光的曾孙,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他不但坚持传统贞节观念,而且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更加苛刻,这与当时的忠烈语境、为激励士人的目的、贞节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分析和比较他们的贞节观念,可以窥见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影响下和明清易代之际苛求忠烈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变化对士人贞节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1.
受明清礼教贞节观的影响,该时期拟话本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烈女形象,依据守贞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传统贞节观下的烈女和变通贞节观下的烈女两种形象,其中传统型烈女形象又可分为夫死殉节型、遇暴即死型等。烈女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贞节观对女子的摧残程度,作为当时社会官方思想、市民心态、女性心理的剪影,烈女形象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幕府形态,晚清幕府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的时候出现的。它经历过从确立到发展的变化过程,逐渐完善了其制度特征,并深刻影响着晚清政局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晚清幕府造就人才、振兴文教、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客观地促成清王朝的灭亡,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晚清幕府的特定性质,也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达8千多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软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翡翠(硬玉)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逐渐分享了和田玉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国近代玉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文章讨论了导致翡翠玉文化在我国清代中晚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满族民俗的影响,皇室权力结构改变及宫廷文化的推动;西方文化传入导致的价值观念转变;清代商业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导致翡翠玉文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与和田玉文化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场上翡翠玉石的供应之间在时间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供应驱动的。清代开始的翡翠玉文化的核心是“商玉”文化,它和之前和田玉的“礼玉”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年代,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西方传教士的陆续东来及其带来的文化思想,使中国感受到了外界的巨大冲击。其中,该时段在历法、哲学、翻译等领域的回族领军人物与西方传教士的这种碰撞可分为冲突、交流两大类,其中表现出来的以儒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国家认同和在此背景下体现的民族意识尤其值得关注。某种意义上呈现了回族族群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组成部分,在明末清初的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随着淮系集团的崛起,大批安徽人来到天津,他们在这里建功立业,创建了一批近代工商企业,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推动了天津地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为天津地区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晚清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历了从一体管理到合作管理,再到专职管理的变迁,这两次转变过程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有不可替代性;亦反映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地方政府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与不平衡性。从政府管理职能角度来探讨传统社会现代化变迁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其中鲜以个案城市为切入点。以重庆消防管理为视角研究晚清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17.
明末至整个清代,女子结社的风气非常盛行,这是此时女性文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纵观清代女子诗社的发展历程,道光年间在京城出现的秋红吟社是后期诗社的代表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成员前后有顾太清、沈善宝等十几位诗人。这些女诗人不但来自北京、杭州等地,且民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此前女子结社时的组织原则,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清末国内外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清王朝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西方一些先进制度,其中包括西方近代的邮政制度。清末开始的邮政国有化的推行和管理邮政事务专门机构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邮政近代化进程。到民国时期,实现了邮政统一,并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