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辞世了.他走的十分平静.这与他的“临事庄肃,为而不有”的风格是一致的.87年冬天,沈先生患过感冒,很快就痊愈了.至88年春暖花开时,他身体一直很好.只是听说要召开全国沈从文研究学术讨论会,感到极为不安.他执意要姐止大规模的讨论会,他说;这与我所看重的、所珍视的完全不同.四月中旬,他几次要夫人张兆和先生代笔写信给有关方面进行劝阻.  相似文献   

2.
<正> 没料到,在我愉快地访问沈从文先生后的第三天,——1988年5月10日,他竟与世长辞了.前些年,沈老在病中,我们从湘西去北京探望过几次.88年初,有人说他病重,很快又有消息说已好转,总不放心,想去看个究竟.我于4月底到北京,住在幸福大街一间小小旅社里.5月2日,到了沈家,见他神清气爽,脸色比先年好了许多.这天,凌宇也在座,谈话间,沈老说起前不久一位气功师为他治病的情形.一边笑,一边抬起那只因中风已不太方便的手,表演气功师运足气后,如何张开五指,在离他头皮一寸左右高处,一把又一把地抓病.气功大师俨然抓住了什么可恶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与沈从文有很深之“缘”,这不仅仅缘于沈从文1902年诞生那年,《大公报》也在天津创办,而且更在于此后沈从文与《大公报》长达近20年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与他一生活动有重要意义的诸多事件,如在发表过沈从文作品的所有报刊中,数《大公报》上刊载其作品为最多;在沈从文1949年前所经历的6次大的文坛论争中,有4次是因他最先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引起;沈从文在其整个报刊编辑活动中,唯有对《大公报》的时间、精力与心思等投入最大;沈从文的一些代表作(如《湘西》)最先由《大公报》推出面世;沈从文等人经营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沈从文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书信往来。但从鲁迅的作品、书信和沈从文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从中可以了解鲁迅对沈从文的看法和沈从文对鲁迅的态度。 一九二四年,当沈从文在北京以休芸芸的笔名登上文坛时,中国文化新军的英勇旗手鲁迅正在北京战斗。次年七月十二日,鲁迅在给钱玄同的信中首次提到沈从文,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鲁迅书信集》第七一页)当时,沈从文正在贫困中挣扎,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用各种笔名写稿,鲁迅说他“玩各种玩意儿”,显然含有贬意。据陈漱渝在《鲁迅与丁玲》(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湖南日报》)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来的是谁?     
对于喜爱沈从文及其文学作品的人们来说,1949年后,沈从文放弃“抽象的抒情”(指写作),埋头于“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指文物研究),实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沈从文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杰出的、想像力最丰富的作家”、“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诺奖评委马悦然先生认为,沈从文如能活至1988年的10月,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去世,对于马悦然和无数抱有诺奖情结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最遗憾的事情”。据现当代文学史史料,一个基本可下的判断是:1949年以后的沈从文已经不再有比较重要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可这一判断在今天已经为最近“发掘”出来的沈从文与黄永玉之间的一封“信”打破。1971年6月8日,身在湖北咸宁乡下的沈从文寄给“河北磁县1584部队二中队一连二排五班黄永玉同志收”的牛皮纸做的小信封里塞的竟是一篇八千余字的小说,标题为《来的是谁?》。小说原稿后来为黄苗子先生完善地收藏30多年,于2006年8月找出并“原璧归赵”。2006年9月18日,黄永玉先生给凤凰同乡、好友刘一友先生去信(见《黄永玉先生给刘一友的信》)“布置一篇作业”,要这位这方面的里手,分析分析这位老人在解放后创作这篇小说的“机缘”,于是便有了刘一友先生对《来的是谁?》的解读———《孤寂中的思亲奏鸣》。经刘一友先生推荐,沈虎雏先生、黄永玉先生同意,《来的是谁?》这篇沈从文解放后最重要的创作,在本期学报和刘一友先生专谈黄永玉先生的一本书同时刊发和出版。《来的是谁?》是沈从文先生为自己打算写的一个有关外公一家(黄家)长篇传奇所作的“楔子”或曰“引子”,“情调哀凄,且富于幻想神话意味”(黄永玉先生语)。欲知这位“不相信命运,却相信时间”的老人、这匹“无从驯服的斑马”,在“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怎会“忽然正尔八经用绳头行草写起那么从容的小说来?”以及“这文章怎么会写得跟以前的文章不一样?”,请关注本栏目。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沈从文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突出建树的学者.但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迄今未见有人系统地介绍过、宣传过、研究过,甚至连他的学术著作也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为了全面认识和评价沈从文,本文试对沈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一疏理,以引起学术界在这方面对沈从文的重视.一、沈从文的学术根底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但生前却是国籍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学者.沈先生为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大学问家,他的学术根底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看,沈先生的学术根底与他的刻苦自学精神分不开,和他所经历的客观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Linda  Schueler  何震 《21世纪》2008,(1):24-25
案例:哈佛校长涉嫌性别歧视2005年1月14日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举办的"妇女与科学"的研讨会议上,哈佛大学当时的校长Lawrence H.Summers博士,因为一时疏忽发表了别人认为他涉嫌性别歧视的言论,使美国社会舆论哗然,很多人要求他辞职,不少女性更是义愤填膺。那么这位世界著名学府的大学校长,究竟是如何涉嫌性别歧视的呢?让我们读一读《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Dobbs先生2005年1月19日文章的首段:  相似文献   

8.
浩气永存     
<正> 我曾读过沈从文先生写的《记胡频》与《记丁玲》印象很好.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一期刊登陈明同志的文章——《丁玲在推迟手术的一年里——关于丁玲复出后四篇文章的琐记》.文章约用一半的篇幅反复强调沈从文一而再地“对丁玲缄口不提“他写过《记丁玲》.原因是文章的“失实”“编造”,歪曲胡也频、丁玲与革命的关系.”我感到非常惊奇.为此我重读《记丁玲》,也找到了《诗刊》发表丁玲写的《也(?)与革命》,想懂得其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9.
<正> 记得是一九七五年,我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没有料到书店老板这样对我说:“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已是个老头儿.”等到惊魂初定,我就猜想,沈自己国家的书店老板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以此来聊以自慰.想来回答会是:“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是资产阶级.”或者,“他只会描写旧社会.”甚至说:“他还在信仰上帝.”当时中国的书店里买不到沈从文作品(实际上那家唐人街书店里倒能买到).我知道沈在台湾倒受到重视(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贵),但一位图书馆长听说我在搜岁沈的著作,信口说了一句:“沈从文?他是共产党——他没有到台湾来.”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份绝妙材料,可以让鲁迅写成小说,因为鲁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日,鲁迅先生曾来复旦发表演讲。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有所记载:“午蔡毓骢、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午后去讲一小时。”翻八一年新版本《鲁迅全集》十四卷《日记》注释,见:“往复旦大学演讲,讲关于革命文学问题,讲稿佚。”(P.681)在第四卷《三闲集·序言》里又有一条有关此事的注释。鲁迅先生“十一月二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革命文学》的讲演,有萧立记录稿,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学海》。”(P.6)马蹄疾先生在他的《鲁迅演讲考》一书中还更进一步地说:“萧立在《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11.
自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先生去世了.他勤奋笔耕一生,写出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和数十万字的文物研究著作,给我们留下了长期受益的宝贵财富.他纯真朴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热爱生活、执着追求,潜心创造;他豁达大度、忘我无私,人格崇高.他的事业和精神永垂不朽.沈从文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逝世,本刊特发他的《自我评述》、《给文昌阁小学校长的信》,谈《楚文物展览》和自订的《年表》,以兹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2.
<正> 沈从文先先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的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和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从文研究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21日,刘国光先生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家杰出贡献奖的颁奖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经历了计划与市场烈火与实践的反复锤炼。  相似文献   

14.
<正> 刘一友(吉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沈从文研究室主任,《吉首大学学报》主编)各位来宾、朋友:现在沈从文研究学术座谈会开始.沈从文先生是湘西凤凰人,今年八十五岁,数十年来,他辛勤劳动,为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物质文明史研究增添了一份耀眼的光彩.他从边城走向世界,其贡献已越来越引起了文艺界和学术界的注目.在中国近代的散文和小说中,第一个对湘西山水风物加以诗化的是沈从文,第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正> 沈从文的沉浮是耐人寻味的.活跃——沉默——再活跃,给文学的现代史勾画出一个硕大的问号.令人困感的是作家的自我感觉,他对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竟然都有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而觉着“十分离奇”.于是沈从文沉重地感叹着:“虽十分认真写了许多作品,它的得失成毁都还缺少应有理解.”他说这些话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热”正从国外卷向国内,业已蔚为大观.作家的感慨发人深思,无疑暗示着在较多的文章中,仍潜伏着历史存在的思维定势.习惯用研究过鲁迅(或茅盾、巴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现代文学近百个知名作家中,沈从文是以创作的丰厚著称的一个.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文学评论界、文学史家却将他冷落了.早在解放前的《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3月号)上,就发表过《斥反动文艺》为题的文章,认为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解放初期出版的一部《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年王瑶著),  相似文献   

17.
老主编感言     
陈孔立(原副主编)我讲两个故事:1979年正当拨乱反正时期,学校要我担任学报副主编,主持工作。1980年第1期学报发表了陈诗启先生的论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创设和巩固过程》。当时陈先生刚刚落实政策,有人反对发表他的文章,说我有“政治立场问题”。我则反其道而行之,第2期又发表他的论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扩建过程》,反对的声音反而没有了。后来,陈可教授来信说,看到陈诗启先生的文章,香港校友反映:“党的阳光照到了厦门大学。”现在,陈先生已经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海关史专家了。1981年第2期学报发表华东师大副校长王亚朴的论文:《关…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0月12日,由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编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学术集刊《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在北京正式"面世"。集刊刊名由沈从文表侄、当代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题写。《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共发表20篇文章,主要围绕沈从文的《边城》思想情感内涵和语言艺术特色、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论艺术思想、沈从文的书法和画论的诗性构建、以及1949年后沈从文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 历史意识,主要是指一种观念形态,一种符合历史运动发展的先进思想意识.它不仅包括昨天的现实,而且包括了今天的现实,还能预示未来的发展.它既是运动发展的,其所包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意识.沈从文是在高举民主与科学,高喊个性解放,尊重自我的“五四”运动之后的一九二四年开始创作的.他虽也注重揭露个性的受束缚,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失落,但他更倾心的是对美好人性的弘扬,追求、探索的是理想的生命形式.不过,沈从文也并非是天生就伟大.他早期的创作并没有一定的追求目标,只不过是一堆习作,一堆过去生活中的湘西社会的印象记,或者是一堆从  相似文献   

20.
<正> 著名文学家、历史文物学家沈从文先生留下大量著作,光照人间,功垂后世.作为后学的我,要永远纪念先生,永远学习先生的人品,永远学习先生的风范.我很早就接触沈从文先生的著作.记得在五十年代,周末之夜,作为师范学校的寄宿生,常在无锡崇安寺街头踯躅,那电石灯闪光之处,往往有出售旧书刊的地摊.我翻翻拣拣,那位疲弱的摊主总是脸挂笑意,从不听见他一句烦言.我买得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长篇小说《边城》.我被他的清丽活泼的语言风格所吸引,我被湘西风土人情所吸引,书中的翠翠那么美——说话美,心灵更美,总会浮现到我眼前来.我对沈先生很钦佩,佩服他文化程度仅小学,却能写出那么多人物形象,写出那么多著作,佩服他独辟蹊径的写作风格,佩服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园地开辟了湘西一带的处女地,船上的纤夫,村镇上的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