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城市生态问题的因素很多,人口是根源问题,本文针对城市人口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展望新世纪,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升温,城市作为发展的载体和改革中心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每个城市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运用市场法则,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使城市的功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快速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应用背景,构建了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个创新阶段,提出了综合考虑共享投入和分阶段产出的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国内52座重点城市的总体和单阶段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评价和区分。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优势,而创新效率相对较低的城市主要分布于中部、西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实证分析为这些城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技创造和研发创新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臻 《经营管理者》2015,(10):151-152
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不光受R&D活动规模的创新基础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学、研联系的水平、R&D经费投入、人才投入、科研平台发展能力等因素。体现创新能力最直观的的一方面就是创新产出,包括新产品产出、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等由皖北地区创新能力投入和产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可知,不论是投入或产出,其规模均不断增大,但皖北六市投入与产出则分别展现不平衡现象。利用DEA分析法评价2012年皖北各城市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结果显示,皖北六市产业创新总体效率较高,在现有产出水平下,虽然这些投入是过剩的,但是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这些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皖北地区在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最后给出了一些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熵值法从创新投入、产出和环境三个层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10~2019年创新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创新能力整体上呈动态变化上升趋势,且各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创新能力差距日趋显著,其中深圳、广州与东莞为大湾区城市创新能力前三;(2)大湾区高创新能力区域空间上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沿东南—西北形成轴带延展,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态势;(3)大湾区城市的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和R&D就业人员数等指标障碍度较高,对创新能力提升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城市生态功能的改善与提升,分析了哥本哈根在建设"碳中性"城市中的诸多创新思想与举措,认为城市生态功能创新中需注意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协调,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质量具体内涵包括城市的宜居程度、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和城乡一体化4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8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年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发现不同城市城市化质量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认为质量良好的城市处于城市化质量成熟期,质量中等城市处于上升期,质量一般城市处于积极提升城市化质量阶段,质量较差城市处于迫切发展阶段,并分别讨论不同城市各自特点,最后提出提高不同类型城市城市化质量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格局有关。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本文以福州市为例,试图通过对城市生态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创新产出视角出发,将科技园区创新产出分解到三方面,科技产出、经济产出和社会产出.同时,考虑各项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作用,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测度出各项创新投入对于各类创新产出的滞后阶数.通过研究发现大多科技类指标对科技产出影响较弱,而经济投入类指标的影响大且相对影响长远.虽然样本科技园区的科技投入随时间推移,其科技产出水平有提高趋势,尤其在第二年较为为明显,但考察不同样本科技园区的科技产出情况还可发现,大多数科技园区科技产出水平增幅相对于投入而言没有明显变化,其创新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04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 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86%都来自城市。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决策》2006,(9):12-16
8月22日,2006中国市长论坛在北京召开,如何管理好城市再次成为400多位与会市长关注的焦点话题。按照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成长关键期,成长关键期的“年龄特征”是躁动,可塑性强,结构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城市病"相继出现,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就业压力增加等;由于机动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由煤烟型转为煤烟型和氮氧化物混合型。为此,应明确城市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企业的法律地位,安排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资金,促进城市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九江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存在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障碍,本文从城市化动因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为九江市城市化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省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化与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泸州市在城市化过程的就业问题为切入点,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必然引发大量的农民失地入城, 入城农民因自身素质限制很难参与城市正常的分工、就业,其在城市里的生存、发展能力较为脆弱,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政产学协同形成机理,从技术转移视角,以中国大学和企业的2007~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使用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测算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市场因素和空间特征对大学知识创新及溢出的影响。研究显示,大学研发投入和市场因素对大学知识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大学研发投入的企业密度、专利转让密度和技术市场强度对大学专利申请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纯知识生产的促进;教研水平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的大学分别在大学专利申请数和纯知识生产方面具有更高效率;东部地区大学在知识创新产出中具有更高效率;大学知识创新产出和区域、企业创新和存在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长三角地区指标的局部空间相关性最为明显。据此,提出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三方协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及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继提高。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断加速,在城市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过程中,城市交通要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而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致使城市公共交通已经不堪重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的探讨,找出缓解公共交通之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建筑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各种流派与风格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城市色彩出现了杂乱、无序等问题。笔者在文中剖析影响城市色彩的各要素,提出城市色彩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19.
倪虹 《决策》2012,(9):24
我主要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城市成长当中,特别是城市化到了50%这个节点,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个是如何从顶层设计理念出发,创新我们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城市的成长。我想回顾一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0.6%,用了31年时间达到20%;又用了15年,达到了30%;又用了7年,中国的城市化达到40%;又用了8年,中国的城市化达到50%。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从10.6%到51.27%  相似文献   

20.
《决策》2001,(1):11-13
中国农村的城市化必须先走劳动力转移这条路,但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城市化的实现,其核心问题是,如何使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由“民工”变成“民民”,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城市制度变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上有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