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江示范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安徽省上下围绕"皖江开发开放"和"东向发展"战略目标长期努力的结果。本研究从皖江示范区早期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探讨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分析皖江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建设,并着重解决区内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迫切要求;对安徽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提出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下,应发挥政府作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示范区的中心城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中实现重点突破,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知名的综合性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广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深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示范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总体上还处于优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重点领域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对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是当前我国探索开辟产业转移新路径的工作重点,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相似文献   

5.
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37个行业的聚集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聚集水平较低、产业聚集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聚集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市实际情况,提出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加大聚集程度较高产业承接力度、依托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核心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契机,也对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提出新的要求。安徽作为职业教育大省,要抓住产业转移机会,积极探讨和部署新的职业教育战略,推动职业教育重心下移,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形成职业教育社会化体制。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条件、教育内容、评价体系等视角探讨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接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9.
杨伟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8):30-33,118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各市产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不仅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相反的是,产业相似度偏低,远未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水平。皖江城市带应实行产业同构战略,做好产业规划;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产业承接配套问题的日益凸显,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较大,而技术效率在不同阶段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技术进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接着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大。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的技术进步水平较高,皖江城市带其余城市的技术进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金融带动了云南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基于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金融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下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战略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8日在合肥召开,会议由安徽大学与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科研院校学者以及留美经济学家和省内区域经济问题专家与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具有相似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并处在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鉴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的两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博弈模型,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城市之间的合作比不合作将带来更高的收益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聚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统能源有限性的日益显著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大力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鉴于光伏产业发展的特殊性,通过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中国光伏产业金融支持的F-SCP分析范式,即"金融支持(Finance)—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并结合金融支持要素投入与光伏产业发展,进行两阶段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光伏产业的金融支持主体不完善、支持方向不合理;金融支持效率不高、支持要素结构不合理、产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优化金融支持结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产业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6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从经济、社会、开放、科教、潜在和环境等6个维度评价综合竞争力和子系统竞争力。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示范区的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由大到小依次是安徽皖江示范区、重庆沿江示范区、湖南湘南示范区、湖北荆州示范区、江西赣州示范区和四川广安示范区。因此,重庆沿江示范区、湖北荆州示范区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吸引外资外贸,发挥区位优势;安徽皖江、四川广安示范区应加快人才引进,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江西赣州和湖南湘南示范区应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足承接地,构建产业集聚静态(LQ)、动态(A)指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产业集聚指数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双对数模型,用以考察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并以安徽省代表产业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承接地来说,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存在互动关系,且产业转移与集聚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前,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金融集聚均已初具规模,两者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并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集聚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武汉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创新力度不够、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直接融资支持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通过金融集聚,加强金融组织和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市场,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在东湖示范区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倍受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认为,只有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重视和政策支持.目前,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融资难,只有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9年中西部地区1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创新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第二,示范区所产生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以及专利类型异质性。第三,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区通过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对地区创新力产生正向中介效应,通过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力产生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