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你想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胡风 1、鲁迅是中因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奠基者。说起“五四”文学传统,我想不妨把它看成是由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传统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传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这两个文学传统决定了“五四”文学的两大基础主题: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主题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新文学由头十年向后两个十年的演变中,无论是启蒙文学主题还是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淡化”的趋势。那么,对这种“淡化”趋势的描绘和“淡化”原因的探讨,则成为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
以杂剧为主要代表的元代文学,曾被认为体现了斗士精神,其重要主题是反封建、反传统。现在看来,这不符合元代文学的实际。元代是乱世,人情厌乱思治,致力去乱求治,是元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元代文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基本道德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是维护传统而非打破传统。厌倦、厌恶政治与社会的混乱,渴望政治清明天下清平,是元代各体文学共有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乌托邦文学发展到了反乌托邦文学的阶段。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就是一部反乌托邦主题的优秀作品。本文从题目、主题、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反乌托邦主题。  相似文献   

4.
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讲述了嘉莉在芝加哥经历的种种磨难和她融入城市生活的故事。小说的文学主题以当时美国社会女性的生活与心理现状为主,表现出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期以来,王立教授的主题学研究,在国内外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等反响广泛的专著之后,他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文学主题》)为学术界填补了一项空白。《复仇文学主题》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多方面溯源清流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厘清、描述了诸多复仇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论述了复仇文学同传统文化一些重要分支的关联;发掘了作品所反映的作家复仇观念及情感心态;分析了复仇心态的动因及其情绪泄导、心理补偿功能,复仇动机的传奇质…  相似文献   

6.
以一个新的视角即20世纪中国历史主题与文学思潮衍变为主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寻求中国20世纪文学的宏观规律。作者认为文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上一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跌落与传统文学走向没落;第一个30年——革命的主题扩展与文学的自觉认同;第二个30年——革命主题的变调与文学的被迫极端化;第三个30年——经济主题的膨胀与文学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8.
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阐述了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他们的译作着力宣传西方独立、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挑战,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变革.同时,他们译介的作品丰富了文学主题和人称叙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使近代中国人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凭借《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驳斥了法国学派的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当时陷入呆滞的比较文学研究起了力挽狂澜之作用。本文立足《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通过韦勒克的批评视域与对文学性的认知来分析他的比较文学整体观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启示。传统意向的继承运用加上单词复指与修辞学编码的运用,以此来引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当欧洲文学还处于英雄史诗和神话时代的时候,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已成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主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除热烈讴歌和赞美爱情的美好与欢乐外,还集中反映了两个鲜明的主题,即对于爱情自由的向往追求与对爱情忠贞的赞美歌颂。《诗经》爱情主题是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从本质上讲,同《诗经》揭露和控诉统治阶级罪恶的重大主题是完全一致的。《诗经》爱情主题的揭示,大都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汉赋所处时期正是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儒学传统正式奠定的时代,与当时经学相比,辞赋的政教传统与讽谏精神相对孱弱,如此辞赋文学也就深受经学之影响,其自身也不断地向政教精神靠拢,但此种文学与经学的交流最终却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学中的精神旅行,往往起因于作家无法通过旧有的、根深蒂固的地方传统来理解现实,而在旅途中对比观照,幻想未来美好生活和正义社会本质,对自身的文化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美国文学史上,从早期民族文学身份的确立,到现当代作家价值观的成型,常以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旅行主题为载体。正是以欧洲旅行和西部旅行为参照,旅行主题在美国文学演变中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永恒的艺术主题。在20世纪50年代主流话语下,“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是那么艰难而又耐人寻味。爱情题材短篇小说既大胆地突破了当时的题材禁区,又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生活和文学自身的审美进行了干预,还通过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张扬与人道主义的呼唤,以期对主体的寻觅与回归。  相似文献   

14.
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明翰学派创建伊始,就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这一方面是基于当时英国文化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语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破英国文化主义在当时面临的困境.然而,仅仅更新文学研究的范式并不能完全走出英国文化主义的困境,于是伯明翰学派便将研究的主题由文学转向文化,并以平民文化观念替代了英国文化主义的精英文化观念.在平民文化观念的支配下,伯明翰学派关注的中心文化形式自然就是通俗文化.伯明翰学派由此经历了从文学到文化再到通俗文化的主题嬗变,从而完成了文化研究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5.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派文学可以称为广义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等主题,从而使荒诞派文学中的审美意象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8世纪头10年间,资本主义工商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新的强大的社会势力,即越来越富有的城市中产阶级。这些人渴望文化,并拥有足够的钱财和闲暇来追求和享受文化。但是,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艺术修养却难以欣赏戏剧和诗歌这两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对于这个属于宫廷贵族和乡村绅士的特权世界,城市中产阶级知之甚少,无法与之溶为一体。于是,一旦机会来临,中产阶级读者便转向散文体小说,先是长篇小说,稍后便是短篇小说。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几乎完全独立于当时已经确立的文学标准。因此,由新兴的读者群体来决定小说的题材、主题和视角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相似文献   

18.
东京与香港时期是萧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两个高峰期,而关于思乡主题的创作也成为她在这两个时期内最为成功的文学选择。本是同一文学主题的创作,表面上看都是作家当时为排遣寂寞、寻求精神寄托而做出的努力;但实质上,不同时期的创作却因作家在两地截然不一的心境而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使英美生态文学在20世纪生态思潮中得到迅猛发展。作为表现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英美生态文学有其渊远的浪漫传统,回归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和梦想。研究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对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使英美生态文学在20世纪生态思潮中得到迅猛发展。作为探寻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英美生态文学有其源远的浪漫传统,回归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和梦想。研究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对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