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舜帝传说与道德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关于他的传说全国甚多。在南方,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及其周边以及浙江上虞县百官桥一带为中心,分别形成了两个有名的舜帝传说圈,其传说内容以反映舜与父母、弟妹、妻子、朋友及君臣关系的作品较常见,优秀之作也不少。广为流传的舜帝传说及其文化内涵,既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民族神话、传说蕴含着民族文学的叙事密码和叙事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大力阐扬民族神话、传说的叙事精神,其意在恢复叙事效果上的“新鲜感”,实现叙事文风上的“古风”意韵,在叙事经验中抵达对“神思”的妙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精神的理论阐扬,实质上是“复元古”意识下的写作精神重构,沉潜地表达了对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归心;在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对民族神话、传说中深层次意蕴的发掘,于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性建构,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探讨《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舜“陟方乃死”为中心,反思了徐旭生与杨宽两位先生所提出的研究中国传说时代之历史的方法,对先秦文献资料中关于舜崩之事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辨。初步结论是,舜氏族在禹氏族兴起之后逐渐衰落而南迁,舜氏族在北方最后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在南迁后卒葬于南方,其卒葬地很可能就在苍梧、九嶷地区,但已不可确考;而由于南北相隔千里之遥,造成了北方对此卒葬地传说的种种模糊和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大多萌生于人们的种种欲求——或者是获取某种物质的“物欲”,或者是支配某种境界的“权欲”,或者是追求某个异性的“性欲”。在旧、新石器时期,石头是初民用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原材料,石器是初民获取食物、谋取生存的“另一双手”,石作为崇拜对象就理所当然了,如羌族、藏族等民族的锅庄崇拜。“权欲”催生了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如羌族白石崇拜与神话史诗《羌戈大战》,羌族先民借此说明,自己民族合天之意、得天之助,从而成为“神定之地”的主人。白族《美人石》、毛南族《圣母石》等传说则体现了性与生育崇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广为流传的乾隆下江南传说,是对1751年到1784年乾隆6次南巡这一历史事件的戏说。文章借鉴类型分析、传说圈分析等方法,对100篇流传较广的乾隆下江南传说进行了分析,发现:乾隆下江南传说以“解难题”为核心母题,可分为“乾隆吃瘪”“乾隆获救”“乾隆赏赐”三大类型,它以运河流域为主要流传区域,连接起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叙事资源,运用了大量民俗文化形式;以文化自信为传承动力,展现出运河流域繁盛时期民间文化的自信面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韩梁祝传说大量异文的比较研究,指出相互之间的不同之处,即韩国梁祝传说中经常出现的“柳叶传情”、“腐衣殉情”等情节单元,在中国梁祝传说中十分罕见;而中国梁祝传说中的“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情节单元,以及人们不习惯讲述梁祝完整故事而只讲述其中某个片断,并由许多小故事构成庞大故事群的叙事样式,在韩国梁祝传说中也很少出现。最后还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昭君传说多是以解释地方风物,描述昭君事迹为主的传说,这种特殊的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昭君风物传说圈"."传说圈"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了它的传承和扩布,具体表现在昭君形象的永恒魅力,昭君传说的艺术特色和传说中渗透的楚地民俗信仰.我们着重从总体的文化特色上进行解读,以更全面的认识和利用昭君风物传说.  相似文献   

8.
地方风物传说由引子部分、主体部分和确证部分三部分组成 ,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叙事技巧。其中引子部分 ,常以单向递进式、“借花献佛”式、“移步换景”式、“拉郎配”式以及“特写式”等多种叙事技巧来引出并介绍其传承对象的地理位置 ,描述其状貌特征。主体部分使用对比式、三复式、巧设悬念和连环式等诸多叙事技巧来结构主要情节 ,增强其艺术感染力。确证部分则根据传说情节与可信物之间神、形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来选择是运用粘附式还是依附式叙事技巧来收束全篇。地方风物传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丁大华 《北京纪事》2009,(11):73-75
上世纪初,“东来顺”由丁德山、丁德富、丁德贵回民三史弟创建。丁国利是丁德贵先生的孙辈。他自幼与大爷爷一块儿生活,听大爷爷讲了不少有关“东来顺”的老事儿。除此之外,东城还有另一个关于“东来顺”字号来源的饶有趣味的传说。接下来咱们不妨把“东来顺”字号的这两个传说都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10.
廪君传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廪君传说,是中国众多的古史谜中的一个。南北朝时,奉廪君为祖的“廪君蛮”们,曾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相呼应,在南方同样演出了民族融合轰轰烈烈的一幕;由于巴人文献记载的稀少,它又以其与巴人的特殊关系而引人注目;随民族史研究的兴起,不少华南、西南少数民族的形成,被认为与古代巴人和南朝蛮族有密切的关系的廪君传说更因而倍受关注。但是,关注者虽多,考订之专文未见,引用者各取所需。本文试图从分析廪君传说在古籍中的记载演变状况着手,探明其见载的时间,传播的范围,并借以说明传说以及“廪君蛮”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解缙“文毅”这个谥号的赠授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化说”、“万历说”二说。但是,目前各种关于解缙谥号赠授时间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清初文人编写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缙之谥号,解缙“文毅”谥号获得清代官方认可大抵是康熙后期以后的事情。从解缙一生行事来看,“文毅”之号,其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昆仑山一直是上古时代人们崇拜的圣山。作为“帝之下都”的昆仑山之所以戒备森严,是因为神话创造者借此防止信徒擅闯圣山而引起对昆仑真实性的怀疑。周穆王登昆仑是古史传说(古典神话的一种变异),是战国时代的昆仑信仰者对昆仑山真实性的一个“论证”。而汉武帝命名于阗南山为昆仑是基于信仰和当时的考察事实。  相似文献   

13.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大"为逍遥的清代庄学界,孙嘉淦的阐说仍具有一定特色,尤其是他引入理学家关于"理一分殊"的观念,从实体存在与观念存在两面来评析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可谓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4.
乌拉街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海西女贞扈伦四部之一。努尔哈赤曾借乌拉国而起兵,灭乌拉国而得到大发展,进而挥师南下而得天下。清顺治皇帝曾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为"本朝发祥之圣地"。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乌拉街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古城池、古建筑、古遗址等。同时,这里还保留了多种满族民俗和独具特色的满族风味饮食,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独具满族特色的古镇我们理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学中源”与“礼失求野”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中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前者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而后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论及“礼失求野”的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后,错将政治权威当做学术权威,才开始大力宣扬“西学中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的纪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村聪  马燕 《东方论坛》2010,(3):86-90,105
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历史纪年问题,是一个关系近代中国的政治、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学术命题。清末民初出现的孔子纪年、黄帝纪年、民国纪年,记录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族感情、政治走向和文化情怀。所以,近代中国的纪年不仅仅是时间的标志,也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文化象征,还包括国家民族的一体性和历史纪年的一体性。从汉武帝的"建元"开始,中国人对时间的意识和认识以及对近代化的探索,无不蕴藏于历史纪年的时间标记之中。  相似文献   

17.
蒋春霖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词人,时称“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谭献)其《水云楼词》堪称有清一代上乘之作。他的词反映了晚清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  相似文献   

18.
色旺诺尔布桑保出生于清朝同治初年,清朝光绪十六年袭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亲王职爵,后任哲里木盟盟长。他在位期间由于横行暴敛,残忍无道,被旗民百姓称为“道格辛大王”(意为凶暴的王爷),其后被属下家奴花里亚孙等人追问其暴行时“自缢”身亡,本文主要叙述图什业图亲王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自缢”之过程和花里亚孙等人的反对封建势力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老舍在重庆北碚以幽默的笔调创作的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既是作家的战争体验与战时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又是与抗战有关的、真实流畅的优秀抗战文学作品。它艺术地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位正直而爱国的作家、"文协"的领导人在艰难抗战岁月里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20.
乾隆朝汗卡屯地区俄属乌梁海人越界问题,实乃俄罗斯利用跨界民族乌梁海对清朝领土进行渗透,这一问题的产生与乾隆朝在中俄西北边界的巡边制度实行中之漏洞相关。面临俄国的扩张压力,守土有责的清朝地方官员曾萌生了具有一丝近代色彩的边界意识,乾隆皇帝却为维护中俄关系大局而回归清朝固有的传统边界观念加以应对,由此标志着中俄西北边界政策由积极进取转向消极保守,也为晚清俄国割占科布多大部分地区埋下了隐患。此外,相关满文档案与舆图还表明,乾隆帝对西北科布多辖区中俄"原本定界"有明确认识和在俄方挤压下俄属乌梁海对清朝产生了政治认同,皆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澄清国际学界对清朝"扩张性"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