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代绘画中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论断。现存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 )陶公咏贫士的美学观陶渊明集中有《咏贫士七首》 ,这是陶公在自己的美学理论引导写的一组诗 ,今从三方面看其美学观。一、他认为艺术品不是对别的存在者的再现 ,它出现的是它的普遍本质 ,使贫士露出了真相 ,所以艺术的本质 ,是贫士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艺术品的存在 ,因此建立起一个形象 ,它比一般人看到的更加完整 ,因为他已经贫士化了。陶公认为艺术品创造了一种存在 ,它寓合于作品之中。二、陶公认为对诗的创造 ,要通过真觉认识并体现真正的存在 ,而艺术欣赏的特征 ,则在于被动地感受实在所给予的暗示 ,从而享受到艺术的美 ,欣赏…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一种意蕴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清淡美,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既是一个怡然自得的田园守望者,又是一个"猛志固常在"追求个性自由,独抒性灵的个性张扬者.他的田园诗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天然融合的审美意蕴.也体现了个性的心灵与田园守望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4.
为交流陶渊明研究的最新成果,星子县陶渊明研究会,于7月30日至8月3日,在秀峰举行了为期五天的陶渊明研究座谈会。参加的有省内外陶学专家和陶学爱好者近五十人。座谈会贯彻了学术民主、争鸣、求实、创新的精神,集中围绕陶渊明的世界观和美学观,诗品与人品,生平故里,以及如何开拓研陶工作的新局面等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象征诗人一生由仕而隐的归鸟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引人注目的意象.他通过寄心归鸟来探求寄寓生命、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体现出其追求真朴的生命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美学转向了人、主体和意识问 题。他对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美的普遍定义的探求上。他的人本主义美学观也体现在他 的艺术意识上。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风的本色是自然,而其自然的诗风是由他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朴实与自然、平淡与豪华完美结合是陶渊明自然本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他的诗中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瑰丽的夸张,华丽的辞藻,但在平淡自然中却独有韵味;描写的内容皆是眼前景色,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语言看似不经雕琢,仔细品味却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11.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12.
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极力彰显道家隐逸文化精神,构成了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和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3.
“道”是融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为一体的高度抽象化的形而上概念。道家以“值”为本,把审美落实在自然之道上;从自然无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理解美的内涵;从主体的精神自由来理解审美的价值、功能;以回归自然为人生追求;以精神自由为人格美理想;以逆境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陶渊明的读书、饮食、交游、思考等生活方面的考察,发现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宗教所占的部分是相当小的,宗教影响的痕迹也不明显。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坚持一种实际的人生观。而实实在在的生活使他摆脱了由人生困境带来的困惑,获得了充实。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生死观体现在他置生死于度外 ,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利害 ,为了党、国家、人民而奋斗终身的历程中 ;体现在他晚年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带头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为设计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实践中 ;体现在他对后事和丧事的安排中。他对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既有继承 ,又有突破 ,表现了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周恩来的人生观,体现在他“相信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体现在他“想去救国.尽力社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准则;体现在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定乐观、勤奋严谨、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指出了周恩来的人生观具有当代价值。它激励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要以无比的热情投身到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有爱党、爱人民的乐观、勤奋、奉献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人生观不仅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而且有系统科学的体系。其中,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人生观的基础,共产主义是他的最高理想,人民利益是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生死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司马迁和《史记》更是无以回避。探讨分析了司马迁之生死观在《史记》中的体现及内涵,并略论了司马迁生死观对儒道两家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历经坎坷流离。在挫折打击下,他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对身体的爱惜,对生命的自信,对理想的执着,终于成就了他历史的地位,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孔子"乐天知命"的生命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于我们生命个体的起点来说,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要孝敬感恩;在生命的旅程中要安贫乐道,以弘扬仁义为人生目标;人生最终的追求就是要领悟天命,然后按照天命行事。  相似文献   

20.
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