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现在谈论西方经济学的危机已经不是时髦话题了。无疑经济学正经历一个发展中的“非常时期”。70年代以来,大量失业和加速度的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两难局面,使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以及它们的“综合”——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深刻的危机。早在60年代,主流经济学就已经受到来自左的(新剑桥学派)和右的(货币主义)的强大攻势,但是,在这场激烈的混战中没有一个派别可以稳操胜券。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使得制度学派迅速复兴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布洛格所著《凯恩斯后著名经济学家》一书于198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布洛格是英国伦敦大学荣誉教授和白金汉大学经济学顾问教授。他对于00位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生平与工作作了简要介绍。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评论:本书是布洛格所著《凯恩斯前著名经济学家》一书的姊妹篇。从布洛格的介绍中可看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在早期(三、四十年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在凯恩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论、经济周期论方面发展。货币主义初露头角。计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也刚问世。而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在中期(四、五十年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应对危机.事实上,战后日本实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萧条期以及本次金融危机时期.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复苏,但与新自由主义一样有利有弊.最新经济数据表明,受强劲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刺激, 日本经济已经触底,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日本将面临严峻的疗伤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微观基础研究到宏观基础研究:后瓦尔拉斯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微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融合.在微观基础研究中,新古典主义把预期形成机制理论作为连接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解释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分析来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关于代表性主体、理性、均衡以及协调问题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早在宏微观经济学分立之初,凯恩斯对这一问题就有所关注,西蒙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制度上来研究宏观基础,其协调失灵学派还提出了协调失灵理论.对宏观基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瓦尔拉斯主义,其学者指出,具有有限理性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方程具有多重均衡解,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宏观制度的协调功能会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是发生于上个世纪东方和西方最重大的经济事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凯恩斯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两者的同一性是:均撼动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均创新了经济学理论,均具有相似的经济背景,均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两者的异质性是:其性质、目的不同,领导力量及发生的方式不同,生命力不同.  相似文献   

6.
热潮中的冷思考--对新自由主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化 《学术交流》2003,(12):116-118
20世纪30年代,新自由主义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现代变种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的对立面出现。70年代达到复兴并呈现出新的特征。80年代新自由主义对一些主要西方国家的政府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新自由主义的一些观点渗入我国经济改革政策,其合理成分对于我们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有价值的,而对其存在的错误还要进行科学的批制。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时代。在危机中,近代经济学破产了,陷入了混乱状态。现在,近代经济学正处在重新改组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过程是: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为近代经济学。近代经济学的破产直接表现为综合的新古典学派破产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今天,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在新李嘉图流派、新古典学派和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范围内发展着,并统治着西方.除了所作出的重要成果(发展经济学方法论)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今所依据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被资本主义视为"天然制度",视为理论上最合理、实践中最有效的经济模式.批判地评价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成就,可以避免毫无根据地抛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就,有利于消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9.
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学科,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它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马克思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前驱,此后广义的演化经济学源于凡勃伦;狭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源于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演化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西蒙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经济学借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并将其视为自身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点之一.演化经济学旨在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变迁,理解创新发展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凯恩斯主义"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笼以来,一直被资产阶级吹捧为什么"凯恩斯革命",当作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灵丹妙药".然而实践表明,采用凯恩斯主义不仅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反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危机严重起来.近年来,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为了进一步挖掘凯恩斯的武库,提出重新评价凯恩斯,认为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有一些"新的分析因素"遭到了忽视,企图把凯恩斯主义推进一步.对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这一新的倾向,《每月评论》(1977年4月)发表了这篇专论,予以驳斥,指出企图用凯恩斯主义去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只能是一种"幻想与错觉",而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出现"一个为使用而生产取代为利润而生产的社会".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提到了这种原则高度,反映了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激进观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钱津 《创新》2009,3(5):5-8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予现代经济学界重要启迪:自20世纪新技术革命至今,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要跟随自然科学的进步实现时代转折。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至少要在经济人假说、加深对虚拟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中间效用的适度性、应对现代信用的高度发展、遏制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科学认识现代货币的虚拟性、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劳动作为经济学的最基础范畴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认识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义利观的转换来实现利益原则的合法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高于利是正统看法,不过仍然重视公利,认为其高于私利。于是,在晚清国家生存竞争过程中,追求国家富强这一公利成为中国思想界新的"义",从而经由"公利"的过渡,完成了义利观的转换,实现了利益原则的合法化。作为追求"公利"的手段,公有制也因此获得在中国兴起的心理支持。而公有制之所以被视为追求国富的手段,是因为它在此时受到了三种经济思潮的综合影响:国家掌握财富的传统经济思想、动员储蓄与实现快速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思想、消灭私有制以超越现代化弊病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种思潮的合流,成为支持公有制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士新 《创新》2012,6(5):122-125,128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韩国为预防东亚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努力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进程中,更体现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双方关系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对构建东亚地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对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的立场不仅稳定了双方关系,对构建东亚新秩序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21,43(6):1241-1258
We compare the New Keynesian and Austrian explanations for low interest rates in the light of the Corona crisis. From 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 low interest rates are the result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as well as the cyclical downswing triggered by the Corona pandemic. In contr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strian economic theory, interest rates have been pushed down on trend by central banks for a long time to stimulate growth,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 and the Corona crisis of 2020 acting as powerful accelerators of the euthanasia of interest. New Keynesian theory would suggest that interest rates can be adjusted upward again when conditions change, without creating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sturbances. Against this, Austrian theory finds that central banks have backed themselves into a corner by creating persistent low-interest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15.
Commonwealth countries share their British social policy legacy in a variety of ways. Autstralia attempted to adopt the postwar "new Fabian" welfare state model at the very time whe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ircumstances undermined its Keynesian foundation. With Labor governments in power from 1983 to 1996, Australia diver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neo-liberal reform path adop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Australian governments looked increasingly to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ies for alternative social policy models. In a manner anticipating the "Third Way", the tendency was towards mixing neo-liberal economics with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The Australian "Third Way" which resulted proved unstable. Current social reformers, the paper proposes, ought to revisit a neglected but characteristically British emphasis on the need for a measure of "socialization of investment" to underpin redistribut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经济的高技术虚拟企业规模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垂直一体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可以实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具有成本优势的规模经济。现代网络经济要求规模经济不仅要具有成本优势,还应具有速度和产品差异上的优势。由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各自贡献其核心能力而形成的高技术虚拟企业,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的新要求,形成了具有速度性和产品差异化优势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7.
墨子和密尔的经济伦理观是近代经济科学有关原则和定理的先行思想,他们所倡导的"重利贵义论"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对二者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展示不同民族所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反思中西方经济伦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cause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among social scientist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and its model of property rights explain the rise of the West Europe, but no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self; nor have they addressed the causes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East. By defining human civiliz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public economic institution, we interpret this change in the public economic institution using swings in the demand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 We see these swings as a contributing cause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Our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shifts of public economic institutions between the mass democratic one and the elite constitutional one contributes to the current modern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tagnancy of modern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Russian economy has been going through an extremely grave crisis in the last few years on a scale that is unequaled in modern peacetime world economic history and that in terms of the declin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andard is comparable to the rigors of wartime and the occupation of part of the country's territory, as was the case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Patriotic War. Contrary to the hopes of many ordinary citizens and scientists, the dimensions of the crisis are growi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ket and private property. The more capitalism there is, the worse matters become in the economy. There is no end to the crisis in sight. That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is evidenced in particular by the grain-procurement crisis, which has brought the country to the brink of starvation and financial catastrophe.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存在着二重曲解:其一,把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混淆起来,即"危机"就意味着"灭亡"的理解;其二,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生存与发展割裂或对立起来的理解,即"危机"就意味着发展"停滞"的观点。与上述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形而上学的理解相反,经济危机既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方式和内在机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发展的环节,还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全社会范围的利益格局重组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