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存在二元结构的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落后的维持生计部门向发达的资本主义部门,或者说由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不断转变的过程。而实现该转变过程的必要途径,就是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有序转移。本文将通过一简单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这些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刘易斯模型,投资与工资差距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近几年,投资的相对不足与较低的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根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应当实行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生产性投资、保障农民工利益等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78—2008年的统计数据,应用Chenery在研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的测算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对总量生产率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较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均逐步增加。提出了实行城乡居民的居住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户宅基地流转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论证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转移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检验劳动力转移在农业现代化对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均能显著促进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而非粮食主产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有效缓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从普遍意义上讲,就是人口和经济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城市化进程就越快.我们应按照多种转移形式并存、以就地转移为主的原则,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出可行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分析,结合对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是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四川丘陵地区农村不断增长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余农村劳动力要进行必要的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性和有序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于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关键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举措造成农村必需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弱化,片面推行“非农化”、“去土地化”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会加重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对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离土离乡”以及“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需要转变研究视角,寻找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创新思路即立地转移。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对“三农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整个农村发展的意义为视角,抛开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体意义的研究,试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作一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大规模转移,内蕴着改变我国社会生产力城乡旧格局、生产关系内部不同经济成份发生根本变化、市场发育趋向完整、农民观念根本转变的长期标志性积极因素,过去现在将来都发生着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稳固农业基础的巨大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的问题论述不尽相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些启发性成果 ;而列宁、斯大林的认识就与当今的现实颇多距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是有充足理由的。当然 ,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力商品的产生和买卖关系相比较 ,后者还是有些新的特点。理论上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将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文章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了划分,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活现实,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予以再认识,作出新界定,使之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关联性、带动性较强的产业,它可以把种植业、养殖业、销售业等相关产业组织带动起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也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经营企业的素质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是发展经济学永恒关注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回流现象被众多学者们开始关注,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回流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回流现象。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法律调整的二元结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区域经济法律调整问题上,我国理论界与实践部门有"一元调整说"与"二元调整说"之学说,笔者主张"二元调整说"。文章认为,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层次性相对应,区域经济的法律调整亦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呈现宏观调控法—中观调控法并行调整的"二元结构",其二者各具特性,相互独立地发挥作用,并且,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区域经济运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现状,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修正与拓展,并在结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其中有关变量做了重新释义,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政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我国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制度、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我国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扭转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