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自珍(1792—184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自称平生功业在于“但开风气不为师”(《巳亥杂诗》),梁启超亦称其“察微之识,举世莫能及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认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清代学术概论》)。本文拟探讨一下龚氏伦理思想的近代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斯多惠(1790——1866年)是著名的德国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著《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写于1835年。在这部著作中,他以人的智力素质的发展为根据,说明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理,并着重论述了教学的任务,总结了教学规律,论证了教学原则和规则等问题,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布鲁纳(1915—)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哈佛知识研究中心的创造者,是当代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认知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类如何通过掌握知识而发展智力的问题.他认为教学有陈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的双重任务.他强调指出,儿童智慧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绝大部分,甚至百分之九十没有挖掘出来被浪费掉了.为了挖掘智慧的潜力,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他第一个提出了“发现法”的概念.他认为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以培养“明智的推测”,“丰富的想象”,“大胆地提出暂时的结论”,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他一生中无论将来干什么都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相似文献   

4.
安娜与贞子     
(一) 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在给其长兄德富苏峰的信中写道:“是以强健如兄者必然同情强力,孱弱如弟者必然同情弱者矣。”“兄重视国力之膨胀,走帝国主义道路;而弟则愿承雨果、托尔斯泰、左拉诸先生之教诲,执人道主义之大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此信后作为他的长篇小说《黑潮》的“代序”)。德富芦花遵循世界文学三位大师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黑潮》(1903)。当我们研读《黑潮》时,发现它与《安娜·卡列尼娜》(1877)在反映社会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5.
魏源(1794—1857年)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他是我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位“开风气”的人物。他早年学过王阳明的“心学”,后从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面对着当时“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病漕、病鹾、病吏、病民之患,前代未闻”的形势,他和龚自珍一样,既反对朱学,又反对汉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革,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因而闻名于世,时人并称为“龚魏”。梁启超说:“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不得不远溯龚、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97页)魏源亲身参  相似文献   

6.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婺州(今金华)永康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关心国事,喜谈兵略。面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治局面,他曾向孝宗先后呈上《中兴五论》和四次奏疏,力主抗金,反对苟和。他尖锐地抨击当时儒士、权贵和朝庭屈膝求和的既定国策,声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  相似文献   

7.
智力的定义,不下一百,但没有一个是不存在争议的。无怪乎美国的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说:“智力一词象生命、爱情、美、真理、健康等等其他抽象名词一样,很不容易下一个干净、利索的简洁定义。”他甚至说:“照我看来,严格地说,根本不存在智力这种东西”。然而,多数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智力是一个结构。 一、智力是一个结构 为什么说智力是一个结构?原因有三: 1、智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被称为“因素分析之父”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他在1904年便提出,任何心智活动都只包括两种因素,其一为普通因素  相似文献   

8.
民主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复合体——蔡元培政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先生(1868——1940年)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四十年前,周恩来同志为他撰写的挽联,概括了他一生活动的主流: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生活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蔡元培中进士,二十年,授翰林院编修;但是,他并没有追逐封建功名。戊戌时期,他倾向改良主义;清末民初,他投身民主革命;“五四”前后,他“力倡思想自由”;“四·一二”前后,曾一度与反动派合污  相似文献   

9.
“一代之制者”忽必烈(1215—1294)即皇位后,一改父祖辈及诸兄长“唯务进取,不图治理”的远征武略之风,复兴文治,“遵用汉法”,“祖述通变”,“鼎新革故”,施发仁政,“兴利除害,补偏救弊”,“使天下一新”,建树文治武功大业,成为具有“魏孝文之贤,周武帝之义,金世宗之纯”的有为明君。忽必烈的成功,固然有诸多社会历史因素,但是,他的讲求实际,崇尚“实惠”的政治哲学思想,则是诸多因素中,首要的和第一位的因素,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擅长诗赋,写的《游仙诗》和《江赋》都极为有名。因从小酷爱古文奇字,后来又成为一位伟大的训诂学家。在他不算很长的一生中,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他以毕生的精力,“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来疏通训  相似文献   

11.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后人称他为“柳河东”。因他曾在柳州做过刺史(一州之长官),又有“柳柳州”的别称。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唐封建王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朝廷的统治势力逐渐转移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宦官集团的手中,地方分裂势力的代表藩镇日益  相似文献   

12.
在《全唐诗》收录的两千多名作者中,绝大多数出身知识分子,不少当过大小官吏,而闽籍诗人胡令能却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胡令能生活于中唐时代,大约在贞元(785—805 )、元和(806—820)年间.《全唐诗》载,他是“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据此可以推知两点:其一、他住在莆田乡间,是一个修理铁木器的  相似文献   

13.
吴浊流(1900——1976)是跨越两个时代(日据时代和台湾光复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台湾老一辈著名的爱国作家。从他所走过的充满悲愤而艰辛的生活道路和对人生的态度,从他丰厚的创作实绩和贯穿于他全部作品的强烈的爱国亲民之情,执着地反抗日帝侵略以及一切邪恶势力的战斗精神,完全可以论定:吴浊流是“铁与血铸成的男儿”(钟肇治语)。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明中叶文坛上的“唐宋派”代表。一生仕途坎坷,三十五岁始中举,六十岁成进士,官长兴知县,终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文集》。在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主义风行之际,他却独立不迁,主张继承唐宋古文文从字顺的传统,力矫“文必秦汉”之偏。归有光长于散文,善以清新淡朴之  相似文献   

15.
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首先是个散文大家;他又是个大诗人,继唐诗之后,使宋诗具有划时代的新面貌;他又是北宋的大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他又是个绘画家,成为文同“文湖州竹派”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此,苏轼的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十分丰富,散见于《苏东坡全集》及其他有关书籍,有待于我们发掘、研究,使它放射出应有的光辉。在北宋时期,当时文化界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派别:一为“文章之学”,一为“训诂之学”,一为“儒者之学”。①苏轼是个文学家,  相似文献   

16.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是我国唐代中期杰出的青年诗人。他一生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在短促的一生中,却写作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诗篇。《新唐书》本传说他“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沧浪诗话》说:“长言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这些评价说明了  相似文献   

17.
竺绍康(1877—1910)又名钦爵,字履占,号酌仙,别号醉月主人。一八七七年十月初四日诞生于浙江省嵊县灵鹅村(今金庭公社灵鹅大队)。家庭经济较为富有。他为人豁达大度,好济人之急,生肖属牛,故乡人称他“牛大王”。①他很早参加民主革  相似文献   

18.
<正> 林大钦(1511——1546)明代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镇)人,字敬夫,号东莆,嘉靖壬辰(1532)科状元,时年二十二岁,是明代潮州唯一的文状元(明代状元共九十人.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广东出过九位文状元).他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为官三年,二十五岁便辞官归里,著书讲学,三十六岁病卒于家.“天下闻而惜之”痛惜他“其年弗永,勋业未就”①而夭折,王世贞《艺苑巵言》卷八称之为“兰摧玉折”.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晋时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历任会稽内史、右将军,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他于兰亭聚会后两年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去郡”,①“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②他住过会稽,“徙居剡县(今嵊县)之金庭”。③关于他的墓地,至今持论不一。《嵊县志》记载:墓在古剡之金庭;《诸暨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1670—1698)是清代“可以继武圣叹”的小说评点家。他“十五好剑兼好马,廿岁文章遍都下”,曾获得“才子”美称。但他“负才拓落,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结果穷愁潦倒,29岁就赍志以殁。遗著除《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外,只留下《幽梦影评》82则和《十一草》古近体诗18首。众所周知,《金瓶梅》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褒之者说它“穷极境象,骇意快心”,贬之者说它“坏人心术”,“决当焚之”。张竹坡是褒《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