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秋比清婉大10岁 清婉6岁多一点读小学,那时清秋已经16岁,读高中。清秋比清婉大了整整10岁.  相似文献   

2.
蒋韵反复书写生命悲情,其小说弥漫着一股悲凉仓古之气,这与她善用错位、怪诞、隐喻等艺术手法相关。这些手法共同打造了蒋韵小说特有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放翁词风格概括为豪放悲慨、纤丽清婉、恬淡飘逸三种类型,并指出了其内在之得失。  相似文献   

4.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隐圆至是元代著名的"诗禅三隐"之一,他不仅以遗民身份遁迹佛门,而且一生远权要,避名誉,以道味自尚,是"三隐"中最当得起"隐"之名者。圆至所著《牧潜集》,元明凡经三刻,是元代诗僧重要的别集。圆至虽不乏儒者忧生嗟世之想,但在禅心的作用下,却少了一般文士的哀戚、悲鸣。他的诗歌多写行旅胜迹、山川景物和酬答赠别,较少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婉可味。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的悲凉美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率真的朴素,同时它使其作品更完善。因此悲凉美虽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追求悲凉美的美学底蕴便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7.
阮籍生活在混乱黑暗的魏晋时代,自身和社会的因素造就了他的悲情性格,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为佯狂、酣醉、至慎、谈玄。阮籍的悲情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其文学风格,文学创作表现出悲凉压抑、飘逸高远、含蓄幽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俊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对世界华文文学体系的建构与阐发,对世界华文文学的条块研究以及作家作品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视角"立以骨骼""敷以筋络""实以血肉",搭建了世界华文文学的意义世界。其著述表现出鲜明的风格化特征,即条分缕析、绵邈细密的逻辑推演功力与洞幽烛微、深情倾注的文本细读精神。  相似文献   

9.
《江雪》为柳宗元谪居永州所作,短短二十言,写景状物,空灵虚荡,绝非一般的感兴排遣,极尽孤寒与悲怆,是他政治上压抑悲愤、生活上孤独悲凉而至绝望的心情的凝结与沉淀。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经典代表作,对童年的温情和人生路的悲凉进行了深刻的展现,本文主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作品的童年温情和人生路的悲凉进行了体悟。  相似文献   

11.
文中采用概括核心义以研究多义词的方法得出"临"字的核心义是"监控",引申义为"镇守""俯视""主持""面临""高大""不通行"等."临"之管控有七种方式,与"临卦"的六个爻相对应,进而明确了"临卦"讲的是管理之道,而不是所谓"来临"和"下雨".文中也指出了传统上的解释错误,如《左传》"临祭祀"中的"临"指"主持"而不只是"参加",否定了"临"有"参加""来临"等义.  相似文献   

12.
怀梆是河南省历史较为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本文从怀梆的起源、艺术特征、唱腔音乐、伴奏特色等方面,对怀梆艺术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水经注》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涛  罗明月 《南都学坛》2006,26(6):71-72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行文生动别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造语新奇、词语变幻多姿、语词清婉灵动、色彩鲜明、口语气息浓郁。  相似文献   

14.
《庄子·秋水》是古文名篇,开头部分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和"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云云。句中的"美"和"丑"在文中意义重大,但选者在注释时常将其忽略不注或释为"美景"和"鄙陋""见识短浅"。忽略不注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美""丑"在文中的真正意义,而释为"美景"和"鄙陋"、"见识短浅"则有误。其实,这里的"美""丑"应是与"大""小"同义。将"美""丑"训为"大""小"才符合《庄子·秋水》一文的意旨。  相似文献   

15.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交织。北方地域色彩是其底色。它像是只容纳刚健之美的容器,把速老心态和忧患意识都包容其内,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呈现出整体的欢乐与温馨特点,和谐是其艺术底色。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恬静温馨、田园牧歌的气息越来越少,悲凉则成为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文章主要通过对汪曾祺20世纪90年代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其90年代小说悲凉底蕴的具体表现,并认为这种和谐掩映之下的悲凉的审美风格既是作家对现实苦难与悲剧的自觉担当的艺术显现,也体现出作家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7.
"风险""危机""灾害"概念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分别用"幾""微""危""殆""灾""难"表达,这些词的语义各有侧重,其相互关系可整合为"幾微—危殆—灾难"风险演化链;针对这一演化链,先秦文献中的"知幾察微""持危救危""御灾救荒""慎始慎终""仁政为本"等风险治理策略也呈现出以"断链"为主要手段、兼顾整个流程的链式治理特点,可为当今的风险治理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学者废名先生 ,其小说清婉恬淡 ,具有田园风味。《竹林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从中可以看出 ,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为 :超尘脱俗的诗一般意境的营造、自然清新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鉴于"篇""卷"两词首次共出于史志是在<汉志>以及<汉志>对于后代史志的深远影响,通过讨论作为书目著录的计量单位词"篇""卷"在<汉志>中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在若干种若干家的书目著录时"篇""卷"同时出现的复杂情况,可以得出对于<汉志>"篇""卷"问题的认识,并对学术界的相应观点作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正妈,每次提笔给你写信,心头便有千千结,欲诉无从起,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噎声。我知道这次注定又只能是自己看的信了。自从你和爸离异后,你明显瘦了,没有笑容了,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希望你快乐起来。常言道:人至晚年就只图个"老来伴",而你恰在这时孤单了,是挺悲凉的。可你要知道,悲凉的不只是你,至少还有我和爸爸,因为我们同样是孤独的。我试着倾听你的心声,走进你的世界,可当你说你生命的全部意义只为了我时,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