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丘逢甲是甲午战争后台湾抗日保台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我在《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一文中曾提到,关于丘逢甲在保台运动时期的任职,历来说法不一,将于另文详之。因有此篇之作。一、丘逢甲在台湾任职诸说质疑关于丘逢甲在台任职的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如果认真辨析一下,不难看到,在现存的六种说法中,有五种是值得商榷的。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首开粤东新学的先声,但最先提出在粤东办同文学堂的并非丘逢甲本人,丘逢甲在潮州兴办东文学堂的同时汕头也有一所林仔肩办的同文学堂,潮州、汕头两所新式学堂“半途遽散”后,丘、林等人合力在汕头办起岭东同文学堂,但该学堂也很快因各种原因而停课,直至1901年6月逢甲亲任学堂监督,接掌校务后学校才逐步走上正轨,日益发挥新学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清末爱国志士丘逢甲参与庚子两广武装“勤王”密谋这一鲜为人知的史事进行了考证,并进而分析了丘逢甲这一时期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及与康梁保皇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丘逢甲既是清季抗日保台运动倡导者,又是一位"缘情"、"言志"发之于诗的"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内渡后,本着"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认识,使"念台"情和"新中"志在"我亦思乡更忧国"的情怀中得到连接和统一.丘逢甲诗中的"欲新中国"的思想包涵追求维新立宪和转向共和两个层次.他深感清廷立宪"时机已失",遂"促同志行革命事",推动广东"独立",并参与民国肇建,呼唤"中华民族此重兴".丘逢甲的"新中国"思想至今仍是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广东丘逢甲研究会成立广东丘逢甲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996年1月10日在省社科联四楼举行.来自广州各大专院校、省社科联及梅州市、蕉岭县等五十多名专家学者与各界代表参加大会。到会的代表一致认为:丘逢甲是位爱国者.成立研究会,进一步研究这位民族志士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的《岭东日报》刊登了数十首(篇)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不曾收录在《丘逢甲集》中,亦未被人们所发现。整理这部分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研究岭东同文学堂时期丘逢甲思想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爱国主义者丘逢甲1895年从台湾内渡回祖国大陆后,写下了大显的关心国家、民族安危,决心要收复台湾的爱国主义诗篇。记游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些记游诗,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一向写诗善学古人,井主张“诗界革命”的丘逢甲的诗歌理论和实践,而且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诗人本身。丘强调写诗要“诗中有我”,诗中有人;主张诗要“留心风化”、“以经世为心”,以热爱祖国、探求其理、要求改革、力挽危难为宗旨去开辟诗境,注意诗的“开阖变化”,“不拘一格”,并始终跟随社会生活前进的脚步去不断发出爱国主义的声音。从这些侧面,可以使人感到丘逢甲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8.
近代台籍爱国人士、著名诗人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诗文常署仓海君,及民国成立,即以仓海为名,诗文又别署南武山人。 清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二十八日(1864年12月6日),丘逢甲诞生于台湾府苗栗县铜锣湾李氏家塾其父设教处。 丘逢甲三岁时就跟他父亲读书,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目。五岁能属对、吟诗,六岁能文章。十三岁中秀才。试古学,全台第一。当时台湾巡抚丁日昌,因为丘逢甲年纪最小,交卷又最早,所以特别要求他另作全台竹枝词百首,他一日即成,丁甚为惊异期许,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  相似文献   

9.
创办新学以求救国丘逢甲的青少年时代,世界正是多事之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失败了,世界列强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和准备瓜分势力范围,我们国家受到严重威胁。这在丘逢甲幼小心灵中,播下了对列强恨,对祖国爱的种籽。丘逢甲二十岁时,中法战争爆发了,法国军舰炮轰台湾基隆港,封锁台湾海峡,消息传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丘逢甲乙未抗日护台斗争失败之后内渡的问题,历来评价颇多贬词。这是在丘逢甲生前就开始了的。“人间成败论英雄,野史荒唐恐未公。”对这一点,内渡后的丘逢甲就有过不少的感慨。在《答台中友人》中,他说:“渡江文士成伧父,归国降人谤义师。”又在《次韵答韫伯》中说:“千秋定论删芜史(自注云:近人书台事者多失实”)……。”还在《题凌孟徵天空海阔簃诗钞并答所问台湾事》中也说:“牙旗獵獵捲东风,旧事真成一梦中。自有千秋诗史在,任人成败论英雄。”丘逢甲之子丘琮追述说:“乙未事败后,讥先父者,或称其挟巨饷逃,或称其不死台事。”丘菽园也说:“君(指丘逢甲——笔者)曾语余以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的一个政治概念,经过台湾一些政治势力长达20余年的煽动和灌输,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岛内蓝绿阵营、各党派都不得不奉之为重要政治信仰和主张。"台湾主体性"的有关"认同台湾"、"要求当家作主"、"出头天"、"台湾优先"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其中有关"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认识"、"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以及寻求在国际上"自主自立地位"等,也具有明显的"台独"色彩和"独台"内涵。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末李登辉主政台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台湾的“本土化”、“台湾化”政策,鼓吹所谓的“台湾意识”和“台湾精神”,标榜“新台湾人主义”,妄图以此在心灵上改造台湾人民,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的认同,由此实现所谓的“去中国化”,谋求台湾的独立地位。无疑,这种“去中国化”的台湾“本土化”行径将严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台独分子分裂祖国、阻碍统一的挟洋拒统、恃武拒统和以拖拒统手段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台独没有出路,分裂中国的图谋无法得逞.  相似文献   

1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却一意孤行,一定要为台湾独立制造所谓的"事实证据",并不顾岛内大多数民众及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策动"3·20公投".今就"公投"与"民族自决"的关系及"公投"的惨败,驳"台独"谬论.  相似文献   

15.
林纾与台湾     
近代福建名人林纾曾先后三次到过台湾,台湾的经历给林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梳理林纾的寓台经历和其涉及台湾的文献资料,除了对林纾生平事迹的考证有一定价值外,其中也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与台湾抗日运动>从近代台湾历史演进的视角,全方位地诠释了台湾民族主义.该书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台湾抗战史作了填充空白式的研究;二是通过对台湾抗战史的梳理,彰显了台湾民族主义根之所在.该书指出台湾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义同一血脉,特别指出后来成为台独的所谓台湾意识,是在台湾遭受日本侵略中产生的,而在台湾抗日运动中产生的台湾民族主义恰恰是认同一个中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透视了1996年台海危机的源起与发展,特别是美国对危机的反应和决策过程,重点分析了这场危机对美国对华政策、对台政策及美国地区安全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四年一度的总统更替导致了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不稳定,台湾成了美国牵制中国的"棋子",美国一再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妨碍中国的统一进程,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正确认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处理好台湾问题,有利于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